你心中有远方吗?
————《去远方》课堂随笔
《去远方》梦想课的一个环节是:让学生把一张A4纸两次折叠,A4纸分成了四个区域。四个区域分别写上四个问题的答案,距离我最远的是什么?关于这个远方,我知道什么?如果有机会去,我最想做什么?如果需要带一个人或者一个物,你最想带的人或者物是什么?
第一个问题出现之后,观察教室的现状,发现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蒙了,心中似乎从来没有远方。随着时间的推移,有学生开始在纸上开学写他们的答案。可是,直到这节课结束,还有部分学生根本没有写出距离他最远的是什么?作为农村的学生,大多数都是留守儿童,陪伴他们的都是爷爷奶奶。他们每一天的任务就是学习,偶尔的娱乐也是打游戏。他们都会玩手机,也有部分学生沉迷于手机视频或者游戏,可是,他们从手机上看到了外面的世界,却从来没有想到过有朝一日能够达到这个地方。这些学生从手机中了解到了外面的世界,却没有埋下一颗去远方的种子。教育,不应该仅仅是教授知识,更应该是给每一个孩子心中埋下一颗梦想的种子,一个可以遥望的远方。作为教师,也和学生一样,从来没有考虑过心中的远方是什么?无论这个远方是抽象的,还是具体的,心中真的给不出一个满意的答案。看来,无论是学生,还是老师,抽一个安静的时间,一个人静静的想一下,心中有什么样的远方?
第二个问题,学生们回答的还是不尽人意。这个能够理解,毕竟作为农村的学生,他们的阅读量比较少,知识面比较窄。心中本来不存在远方,就谈不上知道什么?这个问题是一个逼问,让学生更加清楚拥有什么,还需要什么?作为老师,如果清楚回答了第一个问题,又该如何回答这个问题呢?回答这个问题的过程,就是自我的搜索和筛选。
第三个问题是对于第二个问题的继续追问,回答了这个问题,就能够让学生清楚应该追求什么?很多时候,外出远行,都不清楚最终的目的是什么?只是知道达到某个地方,至于这个地方有我们需要的什么,从来没有反问过?这个追问能够击中问题的核心,让远行不是很茫然。网上不是有一个调侃旅游的笑话,就是上车睡觉,小车照相。去远方,就应该知道远方
有我们需要的什么,才是真正走向远方的理由。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背后应该是对于这个问题有着直接的回应。
第四个问题,你最想带谁去呢?这个问题学生们回答的很有趣,也很积极。这个问题毕竟开放,能够初级学生的生活,让学生做出一个非常艰难的抉择。去远方,不可能把所有的东西都带来,而是把最值得带走的物或者人带上。学生们有带父母,带朋友,带照相机……唯独一个姑娘说出带一本书。她说,远行,带一本喜欢的书,会是一件非常惬意的事情。这个回答非常的美妙,有一种优美的意境。
一节课,上的不是很完整,却看到了学生,看到了自己,逼问自己,如果让我回答这些问题,会是什么样的答案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