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注:已投壹心壹益
在滚滚奔流的生命之河中,我们每个人都是其中的一滴。看上去,我们由父母而来,孩子再由我们而来,但我们不属于父母,不属于孩子,孩子也同样不属于我们。自己的生命和孩子的生命,都需要去试错、去创造、去热爱。
生命,从来都不是一个难题,它是一个奥秘。但看到这一点,却需要我们睁开觉知之眼,开启内心之旅。而如何了解亲子关系,看到家庭中的模式轮回,就是最重要的一步。
01
《你的孩子其实不是你的孩子》纪伯伦
“你的孩子,其实不是你的孩子,
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
他们通过你来到这世界,
却非因你而来,
他们在你身边,却并不属于你。
你可以给予他们的是你的爱,
却不是你的想法,
因为他们自己有自己的思想。
你可以庇护的是他们的身体,
却不是他们的灵魂,
因为他们的灵魂属于明天,
属于你做梦也无法达到的明天。
你可以拼尽全力,变得象他们一样,
却不要让他们变得和你一样,
因为生命不会后退,也不在过去停留。
你是弓,儿女是从你那里射出的箭。
弓箭手望着未来之路上的箭靶,
他用尽力气将你拉开,
使他的箭射得又快又远。
怀着快乐的心情,
在弓箭手的手里弯曲吧,
因为他爱一路飞翔的箭,
也爱无比稳定的弓。”
第一次读到这首诗之后,我就再也没有忘记过它。它为我们面对与父母的关系、与孩子的关系,提供了一个即落地又高远的视角。
孩子由父母而来,却不是父母的所有物;但父母构建的家庭,又对孩子影响深远。命运就在这样的旋律中轮回,直到我们生出觉察。
02
父母与孩子的关系,是双向的多重关系,它绝不是一个简单的父母如何教育孩子的问题,同时也是一个父母成年之后如何再次成长的问题。
孩子的人生=天性(出厂设置)+家庭教育+机遇(包含家庭以外的教育等)。这三者无比复杂的互相影响、渗透,形成了一个个不同的个体。
父母不可完全负担孩子的人生,也无法无能无力去负担一个充满无限可能的人生。
在现实的生活中,作为父母,我们要思考的是,如何建立令父母和孩子双方都相对自由又亲近的亲子关系。
健康亲子关系的建立及方向(爱的关系),一般包括这些环节:尊重-看见-接纳-允许-提供帮助(根据需要)-自立(单独),这些过程没有必然的先后关系,最终的目标都指向孩子的自立。
我也记得另一句话,大意是:几乎所有的爱都是以相聚为目的,唯有父母对子女的爱以分离为目的。父母对孩子的爱,要教会他以自己的姿态立于天地之间,面对自己的人生,有爱的能力看到自己,看见他人。
03
但是现实中,常见的亲子关系却往往是:控制、强迫、放任、无限满足……一代一代,父母与孩子的界限不明,父母充满了焦虑和担忧,限制了孩子的可能也忽略了他们的需求。
守住界线和减轻父母焦虑一个方法,是阿德勒提出的课题分离:父母的课题还是孩子的课题。
父母的课题是要看到所谓“爱”的背后有多少自己的课题转移(通过过度关注孩子逃避自己的课题)、有多少控制(以爱之名满足底层的不可掌控感)、有多少不在当下(以“为了孩子以后的幸福”忽略生命组成的实质当下的幸福)、有多少越界(忽略孩子的需求,按照父母的框定的路线)。
孩子的课题是通过学习认识到自己的人生并为它负责。
04
家庭教育可以有很多的技巧和方法,但万变不离其宗,要记住的是,孩子属于生命,只是经由父母而来,父母可以去爱、去教育、去陪伴、去引导,但不能去控制。不能把他们当成自己生命实现的工具。当父母能够找到自己,也就更能够看见和了解孩子,并陪伴他们去成为那个独一无二的自己。
父母和孩子之间,有生命的血缘,但更是不同的个体,都需要为自己的生命负责。
洁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