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一位13岁的男孩患上了严重的抑郁症,甚至有厌世情绪。即便生病,妈妈还在一旁抱怨:
“你有啥好抑郁的,我们挣点钱,全都给你花了,我们现在这么辛苦,不都是为了你吗?我们一天天的压力多大啊,你还抑郁了,你愁死我算了。”
言外之意就是“你生病了就是对不起我”。
这样的例子并不少见:
我一天只睡四个小时,就为了能让你过得好点,你一定要对得起我啊!
要不是为了你,我早就和你爸离婚了,你该知足。
我舍不得吃穿,你就这么报答我……
有心理学家说过:
在家庭教育里,两种东西正成为孩子不能承受之重,一个叫付出感,另一个叫牺牲感。
父母总是强调自己的付出和牺牲,给孩子传递出“为了你,我过得不好”的概念,让很多孩子被迫成为一个“亏欠者”。
却不知,父母的每一次“卖惨”行为,就犹如对孩子的精神虐待。
美国心理学家大卫·霍金斯就曾有一项长达30年的研究,结果发现:
在负能量等级中,排在最后一位、最可怕的就是“羞愧”,其次则是“内疚”。
这两种负能量,能够严重摧残一个人的身心健康,让孩子变得自卑又压抑。
微博上有一个话题:30岁的朋友癌症去世,生前却说很开心。
因为父母一直在强调付出、不容易,让他背负着强烈的负罪感。
而癌症之后,他却突然松了一口气,觉得终于可以做自己了。
愧疚式育儿,是最差劲的激励方式。
所以,请不要带着“牺牲感”养孩子。
就像郑渊洁所说:
“我从不会说你要好好努力,我总是对自己说郑渊洁,你要努力,你都有孩子了,然后我就努力给孩子看,把一穷二白的家变得富有。”
父母更应该把期望放在自己身上,做好自己,才能感染孩子。
![](https://img.haomeiwen.com/i8436176/1920d1fdcadd0730.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