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有一篇刷屏的爆文叫做《孩子,我宁愿欠你一个快乐的少年,也不愿看到你卑微的成年》,这篇文章之所以能刷屏,也正是它写出了无数家长的美好期望:
“如果成年之后不再卑微,而是成为成功人士,有钱有名,那么童年牺牲点快乐幸福都不是问题。”
我们更应该提防的是:当他小时候已经失去了感知快乐的能力,成年之后,无论多么功成名就,仍然是个痛苦的成年人。
身为父母,我们希望给孩子一切好的教育,但往往却忽略了一点——教他们如何幸福。我们总觉得“这样是为了孩子好”,觉得“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却没注意孩子那稚嫩的小脸上已经少了很多笑容——你的孩子,快乐吗?幸福吗?
在习作课上,老师让孩子们写一写《我的乐园》,突出这个乐园给孩子们带来的“乐趣”“快乐”。这可难坏了不少孩子。
为了给孩子们“提供”一点思路,老师灵机一动:“如果马上要放假,你最想去哪里?”
一部分孩子轻声说:“打游戏。”
另一部分目光迷茫,默默不语。
其中一个孩子说:“老师,没有让我感到快乐的地方。”
老师继续引导:“你家里没有让你感到快乐的地方吗?比如说:你的卧室,你可以关上门在里面听听音乐,看看书,发发呆;你家的厨房,是不是期待妈妈给你做好吃的?你关系好的小伙伴们,跟他们一起玩躲猫猫的游戏。你家附近的某个地方,一片小树林,一条小溪边,你们曾给在那里玩耍,那里让你感到快乐。”
孩子仍然冷静地摇着头:“没有乐趣。”
老师:“那学校呢?我们学校的操场,你们课间在那里跑着玩,是不是挺快乐的?”
孩子仍然摇摇头。
老师试图让孩子回忆起什么:“教室呢?某节课上老师表扬了你,你特有成就感,肯定有这样的时刻。”
孩子摇摇头。
“那你想干什么?”
孩子突然哭了:“我喜欢在教室,坐在那里静静地发呆。”
这小孩子很真诚,向老师说出了他的想法,也代表了一部分孩子的想法。
很多家长都有这样的感觉:孩子每天都会看电视,玩游戏,同学邀约一起外出不想去,安排外出旅游不想去,和孩子交流,也不好好回应,还说做什么事情都没意思,孩子这是怎么了呢?怎么就感觉没意思呢?
如果孩子只是一小段时间的不快乐,这是正常的,因为生活中就是充满了各种喜怒哀乐,我们要允许不快乐的出现,这也是我们很重要的人生体验。家长需要重视的是孩子长时间的不快乐,孩子长时间的不快乐,就会让孩子的生活和学习变得不再有意义,会很轻易地放弃学业,甚至是放弃自己的生命。这就需要引起父母的高度重视。
孩子不快乐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
一.孩子受到的挫折体验比较多,孩子做事情总是体验到失败
孩子出生后就对这个世界充满了兴趣,充满了热情,一切活动都愿意去尝试。但因为个人能力上的不足,或者其他原因,父母、老师、同学都会或多或少对自己有消极评价。
“你怎么这么笨!”
“我说了多少遍了,你怎么就是不改呢!”
“你怎么就这么懒呢!”
“你还想当小组长,你连自己都管不好!”等等的评价,都会让孩子对探求新事物产生畏惧心理,也在学习生活中感受不到快乐。
比如,学习成绩不好,孩子很少甚至没有体验到成功的欢乐,的确很难快乐得起来。如果是这样,父母和老师要紧密联系,多给孩子表现的机会,让他受到鼓励。
在课堂上,给那个孩子一些回答问题的机会,如果他没有自己主动举手要求回答,老师要指名提问他,从一些简单的,他轻易就能回答得很好的问题开始。让他获得成就感,获得关注。
在家里父母也要多给他制造机会,让他去表现,鼓励他去尝试,多夸奖他,让他受到亲朋好友和邻居的关注,并多用积极的语言,比如
“我觉得你越来越懂事了”
“我发现你越来越聪明了!”
被充分肯定和赞美的孩子,内心里会洋溢着幸福的快乐。成功的体验和自我肯定,会让孩子觉得“我行”,从而产生行动的乐趣。
二.父母对孩子不接纳
或许孩子做得挺好,但是没有达到父母的期望,父母不满意,不接纳孩子的现状,孩子感到让父母满意遥遥无期,他就变得不快乐了。
前段时间,我看到一个视频:
一个拉小提琴的孩子,演奏里丁格《b小调协奏曲》。小姑娘演奏的时候,旁边的观众都在摇头晃脑地陶醉于美妙的音乐中,而小女孩却全程表情严肃,没有愉悦的深情。
在场的波士顿爱乐乐团指挥本杰明桑德也看出了她的不快乐,演出结束后,他说:孩子,我们一起开心地蹦蹦跳跳吧。
但孩子表情仍然严肃。
临到末尾,大师看到了在台下的妈妈,他说,我想和妈妈聊两句。
他问女孩妈妈:你觉得孩子漂亮吗?
女孩妈妈说:不,我不觉得她漂亮。
大师又问:你觉得孩子拉得好吗?
女孩妈妈再次摇头。
大师说:“我想告诉你一些真正重要的事情,这是(与音乐相比),我能告诉你的最重要的事情。你的担忧正在她的身上蔓延。 如果我是你,我会说这是世界上最漂亮的孩子,她做得非常好。我和她在一起,除了快乐什么都没有。如果你这么焦虑,那么她长大后也会成为一个焦虑的人,而不是一个快乐的人。你的工作是让她不停地快乐地蹦蹦跳跳。”
大师的话是真正的“心法”。
请给孩子一个真正快乐的童年,一个真正快乐的人生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