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强调抢夺用户关注点的互联网红利消退时期,用户时长成为向后付费(如广告)app的关注重点,也有大厂直接推出个性化推荐内容的通用服务,以便仅想以内容来获得一些突破的产品可以低成本接入。
其中值得一提的是墨迹天气,作为一款工具性产品,用户使用高频却也十分效率,不利于形成用户粘性,可替代性非常强。同时效率性用户对其依靠广告营运的模块也十分不利,通过内容,可以最小成本的增加用户的时长,同时也可以获得更精准的用户画像,便于精准投放广告,提升广告单价。
个性化推荐进展到现在,已经成为一个大众所熟知的现象,除去以传统如报纸、严肃媒体还在坚持以自写精选的方式进行内容展示,各内容产品,都走上了个性化推荐的道路,其中以头条系最为人知,综合性的如今日头条、网易新闻,一点资讯,垂直类的如皮皮虾,而各平台获取内容的方式也都是全网抓取,自建UGC、PGC内容,平台合作,那这些内容最终是如何通过层层关卡实现最终的展示的呢~
区别于小平台的精细化建设,大平台普遍是通过“广撒网、细收网”的方式来选取内容,即尽可能多的获取全网的内容,再通过各种规则层层过滤,以留下可用的一小部分。
在进入过滤环节之前,会先对内容进行分级,对于不同等级的内容会有不一样的过滤路径,可以理解为分班教育吧。通常情况下内容源会有3-5个等级,各个等级的待遇不一样,如优质号、次优号、中等号等,次优中又可以分为质量次优、普通次优、流量次优等,把各个来源的账号分入不同的等级,其中抓取中的优质源也是有机会被分到偏优质的等级中的,但一般不会做精细建设,毕竟平台对抓取内容没有可控性,也无法进行有效监控,这种情况下宁愿损失少量内容来降低风险。而邀请的达人等一般起始就会给一个比较高的等级,这些一般被认为是质量上没有硬伤的,只是看能否在这个平台匹配到对应的用户群了。
过滤环节分为机器和人工,据我所知,目前没有一个平台是纯靠机器来做内容把关的,至少大平台是绝对不可能出现的,不知道各位对抖音的“侮辱烈士邱少云事件”和澎湃新闻给领导配错图的事件还有没有印象。总之,一个倚靠内容生存的平台是不会允许自己的性命随时处在机器的不可控之下,所以各个平台都配有大量的审核人员,很多会采用外包的形式来执行这部分任务。
综上,机器过滤主要起到过滤明显硬伤的内容,以减少人工审核的量级。以字节跳动内容中台来说,仅在机器过滤环节,就会过干掉90%以上的内容。一般会包括内容过短,标题的不规范符号,广告软文,严重标题党、三俗等(标准的严格程度与平台的定位有关),而人工审核环节一般会包括安全审核和质量审核,安全即这篇文章有没有政治和法律问题,会不会让平台被盯上,比如违禁物品、不当价值观,当然领导人内相关内容直接是走通稿的,其他渠道出现就干掉即可;质量则是会不会让用户产生反感,包含时效性和上述机器过滤维度等。
综上,过完上述这些关卡,一篇文章就有了被分发的资格,后续就是内容消费的事儿了,掐头去尾了内容生产和内容消费,主要讲讲中间内容池建设这段,后续会再结合内容分发来说,主要也还是基于个性化推荐,我们需要对内容做哪些精细化建设?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