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的概念是德国哲学家鲍姆加登在1750年首次提出来的,他认为需要在哲学体系中给艺术一个恰当的位置,于是他建立了一门学科研究感性的认识,并称其为“Aesthetic”(感性学)。美学是研究人与世界审美关系的一门学科,即美学研究的对象是审美活动。审美活动是人的一种以意象世界为对象的人生体验活动,是人类的一种精神文化活动。美学属哲学下级学科之一,该专业从属于哲学。要学好美学需要扎实的哲学功底与艺术涵养,它既是一门思辨的学科,又是一门感性的学科。美学与文艺学、心理学、语言学、人类学、神话学等有着紧密联系。
何为美?这是美学这门学科所研究的基本问题。这也并非是一个简单的问题,通过它可以辐射世界的本源性问题的讨论。美学的基本问题有美的本质、审美意识同审美对象的关系等。李泽厚认为,美学的基本问题是认识论问题,作为个体的人之所以能够从审美的角度欣赏自然,是因为“实践”改变了自然与人之间的关系,使本来是与人对立的自然变成了某种程度上是为人的自然,所谓“人化的自然”。探求美的本质,主要不能依据个体心理意识层面的所谓反映,而应依据群体人类物质实践层面的创造。这种实践的创造是过程性的,所以对美的本质的透视,不能局限于个体美感对它的横向的认识关系,而还必须转向纵向的美的历史生成过程。正是在这样的意义上,李泽厚批评说:“‘人’在蔡仪这里也仅是作为鉴赏者、认识者而存在,根本没有看到‘人’同时也是作为实践者、对现实的改造者的存在。”在“‘美’的诞生”、同时也是文化与文明的历史发生过程中,消极被动的、作为映现工具的“心”或曰“美感”,顺理成章地转化成了创造历史、也创造自身的“人”,其活动范围拓宽了,僵化的心—物对立得以消解。“实践”作为联结主体与客体的桥梁,使人作为主体与自然作为客体的相互对话与交流,从而也是更高层次上的统一成为了可能。美是精神领域抽象物的再现,美感的世界纯粹是意象世界。
美学的研究对象众说纷纭,主要包括三种。第一种意见提出:美学的研究对象就是美本身。在持这种意见的人看来,美学要讨论的问题不是具体的美的事物,而是所有美的事物所共同具有的那个美本身,那个使一切美的事物之所以美的根本原因。第二种意见提出:美学的研究对象是艺术,美学就是艺术的哲学。这个观点在西方美学史上得到了相当一批美学家的认同。第三种意见提出:美学的研究对象是审美经验和审美心理。这种意见是随着19世纪心理学的兴起,主张用心理学的观点和方法来解释和研究一切审美现象,把审美心理和审美经验置于美学研究的中心。美学的研究对象可分为以下几类:
(1)美,如美的产生、发展;美的本质、特征、功能;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等美的形态;内容美、形式美等美的组成因素及其规律;
(2)审美,如审美心理,审美意识,美感的发生、发展、性质、特征及其规律;(3)美的创造,如现实美、艺术美的创造规律、发展规律、鉴赏规律等;
(4)美学范畴,如丑、崇高、悲剧性、喜剧性等范畴的审美特性、发展规律及其同美的关系等;
(5)美育;
(6)美学自身,一个客体的美学价值并不是简单的被定义为“美”和“丑”,而是去认识客体的类型和本质。
美学的基本内容包括艺术美(艺术作品的美,是人类审美的主要对象)、社会美(指现实生活中社会事物的美)、科学美(指存在于人类创造性的科学发明和发现活动中的美)、自然美(指各种自然事物呈现的美,它是社会性与自然性的统一)。
艺术美是人类审美的主要对象,是艺术家对生活的审美感情和审美理想与生活美丑特性在优美艺术形象中的结合。艺术美和艺术不是同一概念。艺术是和哲学、宗教、伦理等相并列的社会意识形态。艺术美是对艺术品审美属性的概括。
社会美指现实生活中社会事物的美。与自然美并列,同属现实美。社会美不仅根源于实践,而且本身就是实践的最直接的存在形式。
科学美指存在于人类创造性的科学发明和发现活动中的美,是在人类审美心理、审美意识达到较高发展阶段,理论思维与审美意识交融、渗透的情况下,才得以产生。
自然美指各种自然事物呈现的美,它是社会性与自然性的统一。它的社会性指自然美的根源在于实践,它的自然性指自然事物的某些属性和特征(如色彩、线条、形状声音等)是形成自然美的必要条件。
自美学思想产生至今两千余年来,美学与生活一直有着很深的渊源。“美学生活化,生活美学化”,作为一个突出的带有世界性和时代性的现象,无疑体现出美学发展的一般规律和时代内涵。在日常生活中美学的知识常常体现出来,美学就存在生活里。只因日用而不自如,不少人往往误认为美学是一门高不可攀的学问,只能让少数美学专家去研究。所谓好学之心,人皆有之,在日常生活中,实际上有着极其广泛的审美活动,每个人都有意无意地在应用并发展着他们某种程度的审美观,自然也就有着自己的这种或那种美学观点。
生活中处处都有美的存在。游山玩水,自然美映入眼帘,驻足观赏,便促成了人与自然的对话,也就是美学中所讲的审美主、客体二者关系;买房装修,主人都会挖空心思为自己营造一个舒适、个性、有品位的家,这就涉及到了形式美的因素,究竟用流畅的曲线还是率真的直线,对称派列还是错落有致,这都取决于主人的审美习惯和艺术修养;婚丧嫁娶,各地的风俗不同,到了这一天,哪怕是平时多么标新立异的人也会一反常态,按照祖宗的规矩行事。目的只有一个,图个吉利,应个好彩头,这种现象又涉及到了审美心理方面的内容。
美是物质和精神结合的产物。生活美不美需要人自身精神去实现,所以美是精神的。那么怎样才美呢?具体方法上,简单说,就是逃离“生活必须”的范围,换句话说,干一些与维系生存无关的事。每天繁忙的学习工作,只能吃食堂,那就去吃一顿精心准备的“大餐”,美就出现了。美出现在这一系列的过程中。
在日常生活中,在旅途中,我用我的心、用我的灵魂去感受生活美学,我走到太阳底下,去淋雨,去闻当地的味道,听当地的方言,吃当地的食物,到菜市场去,在每一个角落,因为我发现,只有用我的心跟我的灵魂,借我的脚去走过所有的,我才可以发现最美的东西。每次去旅行,我甚至会打量我今天要到什么地方,我要穿什么衣服,能够陪衬出照片中的景色,能够留下最深的印象。所以我每天要用最好的心情去面对我即将发现的事物,让我的美,随时在我的内心里面萌芽,能够发现,能够感动,能够触动,甚至能够融合到现场以及当地的环境里面去。
生活中处处存在着美。家里面井然有序,窗明几净,各种家什摆放错落有致,这是一种整洁的美;端庄秀丽,静谧可人,这是一种沉静的美;落落大方,清新自然,这是一种自信的美;平和洒脱,超然物外,这是一种闲适的美;粗犷豪放,不拘小节,这是一种大气的美。“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天地自然之灵气铸就成了一种浑然天成的美,美得清秀而丰盈,是集自然之大成的一种超脱的境界。“小荷才露尖尖角”般的灵秀,使人摆脱俗气,过目难忘。这些叫人忘俗的天然之美,可能谁都会见过,只是大多忘记了欣赏,没有真正感到那种透视的美。美的感觉存在于心中,很多时候无法用文字表述出来,很多美好的思绪在脑海中一闪即过,无法捕捉。美不是空谈,而是要去体验、去感受、去欣赏。
社会文明发展到今天,我们不用再受封建礼教的禁锢,拥有了审美的高度自由。吃穿住行都可以按自己的喜好行事,但同时也容易在众多选择中迷失。经济高速发展带来了物质的丰盛和消费欲望的狂热,高烧褪去之后,人们通过外物来彰显自我的趋势减弱,于是极简主义、性冷淡风抓住了一部分人的心。当人的欲望向外扩张,总想抓住一些东西时,他的眼睛和心难免浑浊,对于处在信息大爆炸时代的我们来说,更合适的美学态度是舍弃和做减法,丢得越多,越能回归本真,找见内心真实所需。而眼睛则是“精神”的嘴巴,只有眼睛摄取了真正美的东西,我们的精神领域才不至于堆满垃圾。
美学课程的学习使我变成一个很追求内心的自我修养的人,变成一个心智上更加清楚自己是做什么的,为什么存在,为什么要追求这些美学。生活有时候缺的不是思考,而是思考得太多了以至于人生都变成了一个神神叨叨得过程。生活美学是你对待你的人生的一种积极的态度。让你自己在生活中成为一个身心健康的方式,方法论,都是生活美学。学习了美学,使我更加了解了罗丹那句话:“美到处都有,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学习了美学,使我更加懂得了如何生活,如何享受生活。
我们是生活工作在不同领域的人,将从事着不同行业的工作和研究,从某种意义上,我们想要达到过尽善尽美,这也许是求全责备的。但我想过不论是从哪个行业的工作者,对美学有一些参悟毕竟是一件幸事。在今后的生活和工作中,我将继续把美学运用到生活中,体会生活中无穷无尽的美。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