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1.02
《序》——吕叔湘
吕叔湘先生在序言出了叶圣陶先生的两点重要的思想,一是语文学科的性质:语文是工具;二是关于语文教学的任务:教语文是帮助学生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
针对这个问题,2011版课程标准中明确给出了关于语文课程的性质定义: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所以,早在100年前,叶老就发现并关注这些问题了,然而这些问题至今仍存在,只不过改头换面了一下,本质不变。
关于语文学科的性质,语言文字是工具,而语文课程则是用来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古代的人们认为学习古文就是把古人写的文章统统装进脑袋里,学一种套路,利用这种套路的写作方式再去考取个功名利禄,根本没有考虑到生活实际需要,也就是脱离了生活实际生活。而我们当今教育要培养的面向未来的现代公民,我们首先要明确好这个出发点,同时也是落脚点,接下来的一切举措才不会南辕北辙。
第二,关于语文课的教学任务,过去强调以老师讲为主的知识灌输,这样的问题是,学生丧失了自主学习的能力,也就是他一直套着游泳圈在游泳,当某天脱离游泳圈的时候,他可能就溺水了。以老师讲解为主的教学方法亦是如此,学生一旦离开课堂,回到课外的自主阅读中去,他可能就不知道怎么读,甚至读什么。这些都是方法层面的东西,而我们语文课的教学任务就是在课堂中利用好“课文”这个例子,教给学生关于作者表达形式的方法,来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要达到这样的目的,不是精心设计一两节阅读策略课,写作指导课即可达到,需要教师带领着孩子们在课堂中不断地深挖,举一反三,反复练习,将主动权还给学生,必要时予以指导和启发。
综上所述,要教好语文,首先要明确目标,我们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根据这个目标,结合具体的课程目标,学段目标,教材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学情,去设计一系列高效的教学活动,在课堂中带领着孩子们反复操练,直到成为一种习惯,成为一种能力,成为一种潜意识,那么,语文的教学目标也就达到了。
2021.01.03
《略谈学习国文》
在本章中,作者谈及学国文的意义在于生活实际的应用。学习国文的最终目标是让学生掌握必要的知识,养成良好的习惯,形成一种能力。这些目标的达成主要依靠于阅读和写作这两门课的训练,阅读是输入,写作是输出,而他们之间凭借的就是一篇篇的课文。所以,叶老说,“课文无非就是个例子”,是学生学习作者表达形式的例子。
2021.01.05
《精读指导举隅》前言
精读课要指导,要有研读的功夫。叶老先生在这章里就课前的预习和课上的练习提出了几条操作性很强的建议,时隔100多年,仍旧没有过时,甚至比许多当下花里胡哨的表演功夫要好得多,因为扎实,真实,这也是朱老师课堂的风格,慢慢的就意识到返璞归真才是硬道理,生活如此,教学亦如此。
在精读指导之前,首先要让学生做充分的预习,如何预习呢?叶老先生给出了十分具体且可操作的建议:
一、通读全文
《朗读手册》里说过,检查学生是否理解一篇文章最好的办法就是让他把这篇文章读一遍,看他的词语、句子间的停顿。所以,大声朗读是提高阅读理解能力的法宝之一。
以前的课本,没有标点,所以作者建议用两种本子来进行比较阅读,对比节奏画的正确与否。(可以用在课外读本里,进行一个语感的训练)。做法是教师或学生通读,其他学生静听,比对自己所画的节奏。
对于我们现在的教材中,标点已经标注明白的,可以思考为什么在这里而不在那里分段,为什么这里逗号那里句号呢,为什么这句用感叹号不用疑问号呢?这些都要自求解答,说出个所以然来。那么这里又涉及到一个标点符号的使用问题了。
当然,对于书本上已经标注好的标点,也可以以质疑批判的眼光去看待,尽信书,不如无书,还是要培养学生独立的意识。
二、认识生字词语
1、读的过程中圈画不懂的生字生词,依赖查字典,得到相当的认识。遇到多种解释的,还应该弄明白每种含义要在什么语境下运用。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搜集用例,整理起来,让学生自己去发现生字生词的正当用法。(手头要有新华字典和现代汉语词典。)
2、养成习惯:生词生词必须结合文本找出最合适的用法。
三、解答教师所提示的问题
让学生做笔记要让他们有方法可循,所以教师要时时引导,方法要具体可操作。
课上发言时,教师作裁判、引路人。但是要让讨论有意义、有深度、有含金量,首先在预习的时候务必充分;还要养成学生讨论问题,发表意见的习惯。
教师负责起引导的作用,在课结束的时候给学生一个简明的提要,学生根据这个提要,再去回味刚刚的讲说,这些提要可让学生记在本子上,但最重要的是记在心上。
以上是课前的预习工作,接下来是课堂的练习工作:
一、吟诵
用现代的方法来讲就是以读促思,以读促写,以读代讲。
这里教师要学习的有一个朗读教学法,注重有感情地朗读。
二、参读相关的文章
学习语文,课内的精读是方法,课外的整本书阅读,也就是略读才是关键,要运用课内学习到的阅读方法去略读课外的读物,然后多多比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