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笔记第149/365天
今日阅读《用得上的哲学》
——破解日常难题的99种思考方法
作者:徐英瑾
第二章:认知心理学:思考的心理活动
27、性别和推理倾向之间的关系。
1)男性和女性具体的思维方式存在着不同。
男性更擅长进行大尺度的推理,女性则更擅长小尺度的微调,这种差异是人类演化的结果。
这样的一种思维方式方面的性别分野,对于远古时代的人类来说是适用的,然而随着现代生活的巨变,以及大量技术工具的出现,这种分野目前反而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某些不适应,所以,我们最好能在男性思维与女性思维之间找到一个更为中性的平衡点,易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
2)演化心理学:性中立人士智商更高。
什么叫智商高?儿童的心理发展是有四个阶段:心理发育更靠前的那些阶段,思维的生物性就更明显,越靠后的那些阶段思维的社会性就越明显。同理,就“利己”和“节俭”这两个基本的心理运作原则而言,越靠前的阶段里,其表现也就越明显,在越靠后的阶段,其表现也就越显得相对不明显了。从这个讨论框架来看,智商的高低可以被理解为对人类思维中生物性的压制程度——压制的越好,智商就越高。
而同性恋者的特点就是其本身的生殖欲望并不是那么强烈,所以他们的思维就更少的受到利己性和节俭性这些要素的干扰,故此,他们的推理质量也就更高,当然也就更聪明。
3)大自然为什么要保护同性恋的基因?
3.1)大自然保护同性恋基因是有道理的。
同性恋的存在对于我们整个人类整个族群的安全是有帮助的,因为他们放弃了自己的生育资源,全身心的投入某一个专业领域,为人类创造财富,提供思想上的有价值的东西,使得大家的整体利益提高了,这也就间接的提高了整个群族的生育率。
3.2)在男性思维与女性思维之间找到一个更为中性的平衡点
男性除了要大胆假设之外,也要再小心求证方面多付出一点心力;至于女性也要关注一些男性的世界,除了要保持自己的思维的细腻性,也要勇于大开脑洞。
28、逃避可耻但有用——理性的概念。
1)全能理性观,啥都知道。
启蒙时代的理性观是“万能理性”,也就是“啥都知道”的意思。
啥都知道,是如果我知道所有的社会规律以及所有的社会个体在某个时刻的心理状态与身体状态的话,那么凭借前面的信息,我就可以推知任何一个个体在任何一个个别的时刻会做什么。实际上,我们是没有能力知道每一个个体心理和身体状态的,至于所有的社会规律和心理学规律,我们也不能获知。
没有人是全知全能的,所有的人类也好,人类造出的计算机系统也好,都是能力有限的系统。人类理性系统的基本运作原则就是“管用就好”,并不是追求那种完美的“全能理性”。“有限理性”就够用了。
2)有限理性:差不多够用就行了。
根据“有限理性观”,我们不可能做到全知全能,我们只能够在局部找到一个差不多的解决问题的方案,够用就行。实现这种理性观的具体操作方案就叫做“手段—目标”路径。
当我们放弃了“全能理性观”,放弃对于最优解的追求,而是比较实事求是的盘点一下我们现有的时间资源,那么做出决策就会容易的多。在人生重要的决策上,这种有限理性观是很有用的。
3)“思维土法”:逃避可耻,但是有用。
根据有限理性,我们设定了目标,找到解决问题的的手段。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这些手段有可能不能帮助我们解决问题,实现我们的目标。这时我们就需要进一步的升级,使用一种节俭性的理性,才能够让日常生活中的我们能够用得上它。
节俭实际上就是所谓的“思维土法”,这些“思维土法”未必能保证你一定获得最佳的结果,但它管用。例如“逃避”听上去是一个“思维土法”,具有一定的实用性。
最典型的“思维土法”比如:高考的时候有一道5分的选择题,你画了半天图都不知道这道题目该怎么做,后来你仔细想想,你即使做出来了也就拿到5分,而后面还有更大的题目,不能把时间浪费在这一道题上。
需要注意的是:
1)你不是无条件的做逃兵,你是在选择逃避之前已经算出来了:这件事就是做成了,对你也没有多大的帮助,所以,这个项目才是值得放弃的。
2)“思维土法”是把双刃剑,要小心使用。
我们今天所说的这些“思维土法”都是经验之理,它们既不是在逻辑之理层面上展开的,也不是在词义之理层面上展开的,所以这些“思维土法”有时候会把你带到沟里去,产生很多谬误。
我想到:
断舍离。有时候要学会放弃。不能一直做不到却只知道闷头一直去做,而不是看到自己的目标对自己是不切实际的。我们这时候要学会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调整目标。
29、思维面板如何运作?
1)工作记忆是方便进行推理的思维面板。
工作记忆是一种对信息进行暂时加工和贮存的容量有限的记忆系统,在许多复杂的认知活动中起重要作用。
工作记忆是认知心理学提出的有关人脑中存贮的信息的活动方式。人作为一种信息加工系统,把接受到的外界信息,经过模式识别加工处理而放入长时记忆。以后,人在进行认知活动时,由于需要,长时记忆中的某些信息被调遣出来, 这些信息便处于活动状态。它们只是暂时使用,用过后再返回长时记忆中。信息处于这种活动的状态,就叫工作记忆。这种记忆易被抹去, 并随时更换。
人类的大脑储存了太多的信息,这么多信息并非项项都和你当下要解决的问题相关,所以你的脑袋里要产生一个思维面板,想想怎么把当下的问题给解决好,把那些不相关的问题给删除出去。
2)工作记忆的四个构成部分
2.1)语言环路:每个人都该多对自己碎碎念。
第一个部分,是基于语音的语音环路。就是你在想一些概念的时候,这个概念的语音就会进入你的大脑,或者别人在和你说一件事的时候,他的语音也会进入你的大脑。
语音能够让我们的论证变得更有效率。试想你要进行一个论证,不妨就先把论证所牵涉到的关键词语的语音进行内部循环,这样才能够让你记住关键词项,才能方便后面的论证。
2.2)视空图像处理器:画图解题。
第二个部分叫“视空图像处理器”,主要用于加工视觉和空间的信息。
因为工作记忆有很强的图像感,所以我们在讲论证的时候适当的可以增加类比的成分,使得句子能够变得更加生动,产生画面感,这样就能够引起听众的好感,能够让他们跟得上你的论证。
如果我们普通人能做到“图随言涌”的话,我们对于抽象的言语论证的理解能力就提升了。
2.3)注意力中枢:聚焦重点。
第3部分即注意力中枢,其功用就是使得你心目中的聚焦点能够聚焦到正确的东西上面,不去注意与这件事没关系的事情。
一定要注意,注意力的聚焦能力是有限的,你不可能把聚焦点同时投射在四五件事情上,所以一定要搞清楚我们现在具体要做什么,思维面板上的东西不能画太多。记住这一点,在论证中,无论对论证的提出者,还是对论证的听众来说,都是有用的。
2.4)情境缓冲器:意义是记忆的粘合剂。
最后一部分情境缓冲器,它的大致意思是:你看到的这些事物,其彼此之间的关系是通过一些语词组织起来的。例如石头撞击缸,“撞击”就是语词,可以把“石头”和“缸”这两个名词结合在一起,构成某种表达因果关系的图像。
这一步的运作,能够帮助你把在工作记忆里看到的东西传递给长期记忆。也就是在感性图像的基础上,加上抽象词义标签,然后通过词语本身的魔力,使得你的大脑能够记住它。
以上这点带给我们的启示是,我们在理解外部世界的时候,要按照某种意义系统对这个世界进行梳理,这样我们就容易长久的记住这件事。但需要注意的是意义系统与图像的相互匹配,很可能会导致意义系统会反过来强迫图像重塑自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