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写给自己的生活感想和实践,没有什么科学道理可言,你们千万别看。
不说事难,只谈如何去处理。
前阵子跟一个老同事聊天,她还是那个她,那个不善言辞,却很爱开导人的小姑娘。她说道我要快点缓过来,尽快像以前那个青春活力的阳光少年。阳光少年?想想,我还真的是变了,变得不太自信了,对生活充满了无力感,时常在想,生活,真的这么难吗?
读书学习,按照老师的指导,自己稍后复习即可完成,这一切,归功于老师的安排。进入社会后,在自我安排上,可谓是蹩脚。以为所有事情,都在自己的掌控之内,但更多的,是混乱的节奏。记得以前从农村刚进入高中,就迷上了县城的街道,看着花花绿绿的商品,好不快乐,相比于初中时,每周也仅有周三的中午可以出校门去闲逛下,购置下自己喜欢的物品(当然,出来走走便是极大的乐趣)高中生活就不一样了,每个晚上都是自己的自由时间,骑着单车到处游荡,十足的快乐,对我来说就是这样吧。可隐约的觉察到,这种自由,更多的是毁了我,过度的自由,让我无所适从,脑子变得混乱,成绩开始跌落,我慌了。看现在,进入社会后,这种自由又被放大了数倍,简直可以为所欲为了,特别是智能手机的出现、上网的便捷,无数的有用没用的信息一股而涌入脑中,似乎没什么所谓,但从不断积累的结果看,我几乎变成了一个没有独立观念的人,无法自己做出判断,无法了解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坏的。被社会一波波的潮流驱使着去前行,以为是自我的意志,但,真的是这样吗?尤瓦尔赫拉利的书中谈到,不是人类驯化了小麦,而是小麦驯化了人类,让人类为之改变生活方法。相比之下,何尝不是信息驯化了我。即便是有效信息,也不一定能化为有效用途,带来的可能是内心的焦虑。
我忍受不了混乱,无所适从,归根到底,是没有自己的意志,再往深了说,是没有自己的坚持,没有自己的目标,所以在其他事物的影响下,才会变得如此摇摆不定,今天喜欢喜欢这个,明天又喜欢喜欢那个,甚是不坚定。外物的影响,又更加动摇了我的目标,于是目标又变得或有或无,陷入了一个不断恶化的循环中,变成了一个三无中年,无目标、无责任、无动力。
回顾自己曾经的很多选择,都没有落得一个好的结果,哪怕一些选择可能还是不错的决定,但也没有一个之后的可行方案来驱使这个选择变得有正向影响,或者说得到一个好的收益结果。这是可怕的一件事,不断来个几次这样的事情,就真正开始迷惑了,“我的判断是对还是错?”这是反复问自己的一句话,于是更加无法做出选择,害怕自己又错了。这里面,很大一部分原因是错在了后续的可行方案没处理好的问题上。
以上是我自己的反思,能得出改进现状的结论就是:找到目标,节制欲望,制定好后续方案。
关于目标,暂且先搁置,网上已经有很多这方面的方法,整来整去好像也没有比较合适靠谱的方法。可能这个的设计是一件长期且认真的事。
关于节制,是个很难的话题,科技带来了生活方式的改进,同时也带来了一些副作用。面对每天喷涌而来的信息,你如何躲避,如何消化,不用手机吗?妥协而从之,我能想到的是,先精简,再分类,让信息有他的用途去处。精简,把身边用处不大的东西都处理掉,或者放在不容易看到的地方。分类,对精简后的事物自己做一个分类管理,这样也能减少记忆的负担。对于网上的信息,如一些大的新闻事件,可以搜集全信息后,写一篇自己的读后感,事后可以拿出来回顾,看看事后的发展动向,这样不断练习后,一是提升自己对事件的认知,二是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事后你可能发现大部分的所谓大新闻对自己长期的生活没有什么影响,这个时候,就会自觉地减少这些短期看起来大的新闻占用自己注意力了,从而有更多的精力去关注自己的目标。
想了几个可以提高节制力的方法:
——练习写字、写文章、学习手绘画
减少外部干扰的方法:
——旁边只放两本近期要看的书、删除微博、用QQ轻聊版
有事要处理,未完待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