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有经过必有回响,去年赵老师发了一篇关于书音的十年帖,那会儿我脑袋一热,手指一滑,加入了书音的志愿者团队。
当时,我们一群志愿者在书式吾悦店线下面试分组。

只有19岁的大学生艾小薇成为我们这个志愿者团队的总策划,每次线下见面沟通,这个姑娘都是最早到场最晚离场,寒冷的十二月底,她还被关在了宿舍门外。

可心、陶冶、吕晨、安枝、小米、艾嘉、韩燕、小红、音、汤粒粒……我们各自分工,分别负责对接场地,联系赞助,准备物料等等等等,大家经常为了一句话征集、讨论再投票,最终定稿第七期的宣传文案——
“一句话脱口可读,一段诗酝情以颂
一节音情深而抚,一本书声色来说
话诗一两句,诗音朗朗行
音书有迹寻,书音伴书来”
然而这只是书音前期工作的一小部分,除了志愿者,舞台上的讲者经历着一遍又一遍的线下加线上打磨。
第七期讲者:张镝、马文丽、徐丹、蔡蔡、王炜、马玉炜外加特邀嘉宾许天伦。
记得开场的前一天晚上,张镝、马文丽、徐丹、蔡蔡一起在书式三井店打磨讲稿,一向自信满满的张镝大哥居然焦虑起来,一个人默默地站在门外的寒风中,想着如何改稿,几轮修改之后,可心再完成PPT,那会儿已经是书音活动当天凌晨了。在此之前,张镝和徐丹第一次线下打磨,两人可谓是高手过招,对常州的典故如数家珍,你就是坐在那听他们说个三天三夜也是不过瘾的。

或许你还记得特邀嘉宾许天伦的那本字典,他也有写讲稿,但是因为无法站在台上用完整的语言表达,这份电子讲稿一直保存在我的邮箱里。当天,马玉炜老师读了一首他写的诗——《指尖上的光芒》

附:《即使只有一平方米,也要捍卫生命的尊严》——许天伦
自我第一部诗集《指尖的光芒》出版后,我就开始对诗歌和人生有了新的认识。
我曾读过身边很多残疾朋友写的诗。他们惹爱生命热爱生活,试图以一行行文字,或倾诉或歌吟内心世界。但是,由于活动范围十分有限。平日里所见所闻要比正常人狭隘得多,因此创作出的作品也显得为色调。
作为一个身体有重度残疾的人,这同样是我面临的巨大障碍。如何突破自己,超越自己,将目光置放到远高于现实的灵魂山巅上,是我每天在想也在做的。
不管是在生活中还是在写作上,我一直都将自己当作健全人,以健全人的态度去感知和感悟。我相信残缺不能阻拦思想的自由,即使生活范围只有一平方米,这一平方米也必定是我可以起飞的机场——亲情、友情、爱情及对人世间的感恩之请问、对生活生命的宽容和怜悯之请,皆为我抒写的对象。我知道,要想做一位诗人,必须要从小我跳到大我。
诗歌是我的眼睛,能让我看见黑暗以外的广阔天空;诗歌是我的血液,让我的青春充满活力;诗歌是我的双脚,让我立于大地之上,以七尺之躯面对苦难与孤独。当然,诗歌也是那星星、是那月亮,黑夜里,总会与我相依相伴。
虽然我只有一平方米,但,同样可以活出生命的尊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