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知成之必败,则求成之心不必太坚;知生之必死,则保生之道不必过劳[1]。
[1]劳:操劳,过分地花费心思体力。
【译文】做事情有成功也就必然会有失败,了解到这个道理,人们就没有必要凡事都一定要求成功;生命有生存也就必然会有死亡,了解到这个道理,人们就没有必要过分费心保养自己的身体。
【理解】
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对于得失,我们也越来越计较了。工作上那么多绩效目标,朋友圈里每天发生那么多变化,我们跟上了吗?
如果短期来看,这些都是事;从长远来看,除了正确的方法和坚持外,都不是事,前提是我们有长期保持内循环的能力。
四季更迭,春去春又回。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万物皆周期,我们也在其中。就是按照周期来就好,该吃饭时吃饭,该睡觉时睡觉,该用功时用功,就很好了。该来的总会来,该走的都会走。
【故事】
1、三国中的得失与生死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杨慎《临江仙》
2、王阳明勘破生死
王阳明先生说:“汝能知昼!懵懵而兴,蠢蠢而食,行不著,习不察,终日昏昏,只是梦昼。惟‘息有养,瞬有存’,此心惺惺明明,天理无一息间断,才是能知昼。这便是天德,便是‘通乎昼夜之道而知’,更有甚么死生?”
我们在《传习录》中看到,王阳明之所以能够在龙场这个地方“悟道”,最根本的原因就是他历经生死,即:
王阳明在人生最低谷的时候来到贵州龙场这个地方,并且一路被人追杀,历经过多次生死危机,于是对于书中的圣贤之道的体悟也变得越来越深刻,当他突破“生死”这一瓶颈时,彻底放下了生死执念,再也没有恐惧和迷惑之后,就一下子“悟道”了。
王阳明龙场悟道后所揭示的“心即理”,一直到他真正提出“致良知”后才真正完备。“了生死”的根本机制在于肯定“良知”是人心性中本来就具足的,因而决定了每个生命皆可即此身中实现“永恒”。简言之,触及良知本质,就是达到了超越时空人我的永恒。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