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业长青是詹姆斯·柯林斯和杰里·波拉斯在斯坦福大学为期6年的研究项目中,选取了18个卓越非凡、长盛不衰的,研究了这18个基业常青公司的成功经验。该书表达的是一种普遍规律,是一种管理理念、组织结构和行为方式,书中富于创造性地打破了关于企业管理与运作的种种旧有神话,提供了新颖的见解。被誉为既《追求卓越》之后最伟大的管理学书籍。
其实就个人来说,因为本身管理经验不够丰富,加之这种国外书籍因本身叙事逻辑与国人不同,再加上可能部分内容的翻译问题,整本书读起来是比较晦涩难懂的。个人感觉仅仅阅读这么一遍,整体内容还是无法融会贯通成一个整体。因此个人第一遍阅读,得到的更多的是一些碎片化的信息。但是仅仅这些碎片化的信息,也可以从中汲取丰富的营养。
“赚钱只是目标之一,而且不见得是最重要的目标”
“利润是生存的必要条件,而且是达成更重要目的的手段,但是对很多高瞻远瞩公司而言,利润不是目的,利润就像人体需要的氧气、食物、水和血液一样,这些东西不是生命的目的。但是,没有它们,就没有生命”
“利润不是管理层正确的目的和目标,仅是使所有正确目的和目标得以完成的手段”
“公司不把业务看成纯粹是尽力提高获利能力时,极度高瞻远瞩的行为才会出现”
书中反复阐述高瞻远瞩公司对于利润的理念,很多公司往往对于利润有认知偏差,有的公司唯利是图,一切以利润为核心;有的公司过于追求理想,对于利润采取轻视的态度。这两种态度都不正确。不能单纯以利润为一切目标,这一点毋庸置疑,但是不追求利润,却容易让公司死在追逐理想的路上。兼顾理想与利润,即书中提到的“务实的理想主义”,兼顾“崇高的理想和本身的实际利益”。
“重要的变数不在于公司理念的内容,而在于公司的一切都能遵循核心价值”
“高瞻远瞩公司最注重战胜自己,反而不把成功和击败对手当做最终目标”
“理念的真实性和公司连续一贯符合理念的程度要比理念的内容重要”
“高瞻远瞩公司不只是宣布一种理念,它们也采取很多步骤,使之贯彻于组织之上,并且超越任何个别的领袖”
“在高瞻远瞩公司里,核心价值是不需要理性或外界的肯定,也不会随着当时的趋势和流行摇摆、甚至不会跟着市场情势的变化而变化”
以上内容,就是高瞻远瞩公司与一般公司的最大区别,即“保持核心与刺激进步”,高瞻远瞩公司的一切行为,无论是对于人才的储备,对于企业价值观的灌输,培养员工思想与行动的统一,都是为了保持核心理念。同时在保持核心理念的基础上,做伟大的变革以刺激进步,不论是制定胆大包天的目标,还是不断尝试的机会主义渐进式发展,目标均在于此。
值得一提的是,该书出版于1994年,距今已经近30年。书中作为范例的一些公司,如今有部分也在各个方面出现了一些问题,其实以书中观点来看,这些公司出现如今的困局,正是没有做到其之前一直持续的“保持核心与刺激进步”。比如波音公司核心理念之一是“产品安全与品质”,然后近几年波音保守质量问题困扰,其问题的症结正在于其悖离了核心理念。摩托罗拉同样如此,其核心理念之一是“不断进行自我革新”,但是其却在智能手机的风口上没有及时革新,被新时代所抛弃。而这点,也是个人认为该书最核心的观点。
“在我们研究的高瞻远瞩公司中,只有少数几家可以溯源自伟大的构想或奇妙的创业产品。”
“在创立公司之前,或许最好不要沉迷于寻找什么伟大的构想。为什么?因为伟大构想这条思路会转移你的注意力,使你不能认识到公司才是你最终极的创造”
“制定核心理念时,关键步骤是抓住自己真正相信的东西,不是抓住其它公司定位价值观的东西,也不是外在世界认为应该是理念的东西”
“并非所有高瞻远瞩公司创业时都有明白规定的核心理念”
“事后看来好像绝佳的策略,经常是机会主义式的实验和故意的意外的附带结果”
以上内容我们可以看出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大多高瞻远瞩公司并没有一开始就将自己作为卓越公司来打造。书中也提到,大多高瞻远瞩公司其实是机会主义者,那么我们过多的研究这类公司的共性,就会造成一种幸存者偏差,这也是本书所摒弃的研究方法。但是不可否认,时运也好、机遇也罢,高瞻远瞩公司之所以长盛不衰,除了这之外,还是因为其本身就做好了充足的准备抓住机遇。就像我们常说的“机会留给有准备的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