姐姐过来,妈妈特别高兴。因为高兴,不免想要说很多的话。因为想说很多的话,妈妈说着说着,就陷入到过去痛苦的回忆中,开始絮絮叨叨,那种悲伤的情绪一阵一阵地涌出来。为了让妈妈再次高兴,我和姐姐都劝说妈妈不要活在过去痛苦的回忆里,多看看现在的幸福生活,多想想未来的美好生活。这些惹祸了,不但没有劝住,妈妈还特别特别生气,说我们不理解她,她想说话都不要她说,就是想要她憋死,她不要待在这边了,她要回老家去……
想想这些年一直小心翼翼地陪着妈妈,反反复复听她絮叨过去的不好,我就是她的情绪垃圾桶,一直给她的负面情绪兜底。我们在一起生活都五六年了,前三年可以说是在她的怨怼声中度过的。这两年好多了。尤其是今年,她的情绪一直很稳定。她怎么今天又开启怨怼模式?听到她的数落,想想自己天天累死累活还不落好,一股巨大的委屈从我心头涌起,血气也往脑门上涌。顾不上其他,我直接跟她大声地怼上了。战火烧起来,姐姐赶紧劝住妈妈离开现场,他们去厨房弄午餐了。
吼了几嗓子,我才觉察到自己情绪的失控。最近实在太累了。各方面的压力向自己涌来:工作的,家里的,个人的……很久很久没有好好休息,身体素质极速下降,抵抗力降低,满口溃疡。身体不好,心理承受力就变弱了。回头反思自己的工作生活,毫无成就感,内心有些崩溃,被妈妈的抱怨给戳到点上了。弦绷久了,不松弛一下,很容易绷断,所以就跟妈妈吼上了。今天就当自己发泄后的松弛。妈妈那里我明天再跟她解释。
妈妈本来好好的,姐姐来了更高兴,为什么会突然怨气冲天呢?这一周,她一直在新房子这边住,没有朋友一起玩,估计憋坏了。积累了一周的负面情绪,今天被她自己的聊天点着了。
万事万物都有缘由。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与恨,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情绪大爆发。
下午一直在看《问题化学习》第七章。前六章是理论,第七章开始,我想到应该是实践操作了吧。看来看去,还说在说原理性的东西。解释“学生问题为起点,学科问题为基点,教师问题为引导”的“三位一体”首要原理。这个核心观点在前面反反复复已经说到很多次,这里又拿了一章来详细阐述这个原理。不知道是我没有读懂的缘故,还是因为这样的课题成果书籍本身的表达就是这样的特点。我看完一遍,回头梳理,并没有发现新的东西,只是把前面的观点掰开揉碎地说了一遍。
晚上工作室小组共读《问题化学习》。第一次是我主持的。今天晚上第二次,我就根据编号进行分工,大家轮流承担任务来完成。一个小时饿共读时间,没有客套话,全部是共读的干货:梳理内容,分享收获,共研困惑,完成了四到六章的共读。感谢小伙们的积极参与,共读任务圆满完成。共读结束,立刻做了复盘,对请假名单的核对,任务完成度的反馈,以及作为组织者的我的反思改进,都一一发到群里,供大家参考。
反思改进如下:
1.发布任务的时间提前到周一,并于当天内确认每一个有任务的老师都收到任务信息;
2.如果遇到老师换任务,要二次跟进,并有B计划。
3.如果有任务的老师无法在周日晚上八点到九点这个时间段参与,可以提前录制任务视频,在线播放。
组织共读不容易,尤其是组织一群每天忙得昏天黑地的人来共读,是难上加难。既然领到了这个任务,就一定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好好做出来且不断改进。争取每一次参与者都有收获。
万事皆有缘由。读书能读到什么样,也是有缘由的。探索共读的底层逻辑和有效机制,也是当下需要解决的问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