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子,晚上你想吃啥?”
“你别管了,我和同学在外面吃。”
“你下午没去上自习室吗?”
“今天下午自习室放假。”
“怎么又放假了?你又没有去上课。”
“怎么叫又,我不是每天都去上课吗?”儿子不耐烦的回应我。
这时我觉察到自己的语言模式,立即选择了闭嘴。
为什么要用“又”?我用“又”为了什么?用“又”是因为之前也出现过几次放假的情况。用“又”的目的难道是为了提醒儿子不去自习室的次数?想让他坚持每天都去,应该关注他去自习室的次数,而不是关注他不去自习室的次数。为什么我说的和心里想要的不一致?是因为过往我自己是被挑剔长大的,我内心的图式是关注不好的才有利于成长。
所谓图式,是指人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的网络。人往往是经验主义的,过去的经验会对其未来认识事物的过程和结果产生影响。图示的主要作用包括:1.影响对注意对象的选择。个体知觉他人,往往与图式有关的信息处于注意的中心,就像我老是关注自己和别人做不到的事情一样。2.影响记忆。个体在社会知觉中记住的,往往是对他有意义的或者是以前知道的东西。这就像老师说的,为什么有的人记住了过去的美好,有的人却只记住了过去的痛苦。3.影响自我知觉。个体会根据已有的自我图式,加工有关自己的信息。自我图式是个体在以往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对自己的概括性认识。4.影响个体对他人的知觉。个体知觉他人,看见的往往是他想看见的东西,即个体倾向于用图式解释知觉对象。
自己成长的经历证实了我有多么渴望肯定、认可与表扬,我有多么渴望别人看到我做到的部分,从孩子对我的回应中,我也觉察到了孩子的渴望,觉察就是觉知,当我觉知时我才有可能停止旧有的语言模式。
知道且能止住,这个是最关键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