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什么是洗脑?

什么是洗脑?

作者: a1e710b27a4e | 来源:发表于2018-01-21 11:06 被阅读0次
    什么是洗脑?

    洗脑的定义是什么?

    洗脑这个词被广泛使用甚至滥用,不少人称异见者为“被洗脑了”。那么“洗脑”的定义到底是什么?

    68 个回答

    李靖

    李靖

    微信主页“李叫兽”

    谢不妖。无数人问“洗脑到底是什么”“洗脑和教育的区别是什么”“洗脑和影响别人的区别是什么”。

    我的回答是,洗脑就是通过降低你思考判断能力而让你相信连洗脑者自己都不相信的信息。

    在这个定义下,洗脑和教育主要有两点区别:

    1,方法:提升思考能力还是降低思考能力?

    虽然都是影响你的观点,但是教育是通过提高你的思考、判断能力,让你更加具备分辨力来实现的;而洗脑是通过一系列心理学行为学手段,降低你的判断能力,把你变成白痴来实现的。

    2,目的:自己是否相信让你被动相信的内容

    洗脑者跟你说的话,他自己一般是不信的;教育者给你说的话,不论正确与否,一般他自己是相信的。

    为了让各位更加认识和区别“洗脑术”,提高对洗脑的免疫力,在下详细介绍常见的3大类10小类洗脑术,分别是:

    一,轻度洗脑:信息控制

    二,中度洗脑:行为干预

    三,重度洗脑:药物+人格摧毁

    按照层次分的洗脑方法:

    一,轻度洗脑:信息控制

    通过控制你所接收的信息及事件,来长期改变你的认知和行为。

    1,单一信息来源

    只为你提供单一种类及来源的信息,不提供与其观点相反的信息,让你相信XX永远是对的,XX是宇宙真理,XX是最好的公司。

    为什么这样能洗脑?

    人们潜意识相信“所见即世界”,认为“自己得到的关于某个事件的信息”,就是“与这个事件有关的所有信息”,如果你见过的所有马都是黑色的,你不会去怀疑“是不是也有白色的马?”

    同样,有人对你说“社会都是这样的”,其实只不过是“他所接触到的社会是这样的”。

    常见洗脑行为:

    明确规定信息来源—比如工作总结必须使用XX领导讲话的内容;

    控制信息呈现—大屏幕上不断播放有利于宣传自己观点的内容和公司宣传片;

    限制信息接触—直接强制你不能看某些信息,限制你获取信息的渠道(需要权力)

    相反,很多教授在传播知识的时候会提高其他学者及反对方的研究结论以及自己理论的局限性,目的是为了增加学生的信息来源,提高其思考能力,减少盲信。

    免疫诀窍:

    问自己:有没有反对这种观点的人,反对的人一般怎么说?

    2,掺杂信息

    为了让你相信一个错误的观点,先讲一些绝对正确的观点。

    比如:“1+1=2,苹果是水果,油菜是蔬菜,早起床身体好,保护森林是重要的,勤奋学习有助于前途,践踏草坪是不好的,太阳是绿色的。”

    为了让人盲目相信“太阳是绿色的”,洗脑者需要先讲一些绝对正确的论断,从而让你相信他是“可信的人”,然后当这个可信的人再说其他话时,你会不会怀疑这么多了—因为他前99句话都在理。

    类似的方法经常被各种骗老年人的保健讲座中使用,演讲者先讲一大堆绝对正确的健康常识,比如“糖尿病的真正原因是XX”,让老人们觉得他讲的在理,是个“可信的人”,接下来将的“XX药物很管用”,自然而然也变成可信信息了。

    免疫诀窍:

    告诉自己:讲真话的人不一定是可信的人。

    3,制造稀缺

    人为地制造一些“稀缺感”,让你去参与竞争。

    最经典的案例是钻石大王戴比尔斯,在它之前,钻石和蓝宝石翡翠等并没有什么差别,但是戴比尔斯通过减少全球钻石的产量,让钻石变得更稀缺,并通过“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的广告,成功对全球人洗脑,让人们在短短几十年内就觉得“钻石是爱情的象征”。

    如何让别人对你服从?

    关键是要掌握别人需要的稀奇资源。

    没有怎么办?

    人为制造这种“稀缺资源”。

    我认为中国最“成功”的应用者莫非各种小学老师了,TA们人为地制造了“小红花”这种莫须有的东西,成功地让“小红花”成为学生眼中的稀缺资源,并通过掌握这种稀缺资源及其评价标准来让别人服从。

    常见行为:

    树立标杆,竞争激烈;

    使用主观的评价标准来评价这种竞争的结果(比如是否“听话”,比如“模糊执行规则”—规则是明确的,大家都违反,但是我有权决定把谁揪出来。)

    免疫诀窍:

    我现在正在跟别人抢的东西,对我自己到底有什么好处?

    4,捕获冲击

    想象一下这个场景:

    你正在假期悠闲地喝咖啡看电视,突然同事(同学)悄悄跟你说,“经理(老师)让你周一9点去他办公室见他!”

    接下来的假期你可能会惶恐不安,害怕自己是不是做了什么事情被怀疑了,或者BOSS不满意我的表现。

    结果周一你去办公室时,幸运地发现他说:“小李啊,其实也没什么事,下午帮我取个邮件吧。”

    这时你内心想的应该不会是“该死,又要麻烦跑腿”,而是大大送了一口气,并在潜意识增加了对经理(老师)的好感。

    这就是“捕获冲击”,当你对某个捕获很震惊的时候(啊?上司怎么会突然在假期找我?),你的内心正是最脆弱的时候,这时你更有可能产生服从、盲信和对权威的喜好。

    实际上,警察经常使用这种方法—他们总是在凌晨时对嫌疑犯实施抓捕,这时是嫌疑犯最放松、对捕获最为震惊的时候,更容易服从和交代罪行。

    免疫诀窍:“身正不怕影子斜,周一找他理论理论!”

    二,中度洗脑:行为干预

    很多洗脑者喜欢用更加深入行为的干预方法,让人不知不觉调入陷阱,变成盲从者:

    1,去个体化,制造角色感

    为什么平时热爱家庭、乐于助人善良人到了战场上会变成制造大屠杀的恶徒?

    为什么一个普普通通的人可以变得无所畏惧而去采取自杀式袭击?

    这往往是因为他们在长期的洗脑中丧失了“个体感”,把自己完全当成了集体的一个角色,并只会做这个角色“理应做的事情”。

    心理学教授菲利普•津巴多著名的“斯坦福监狱实验”证实了这种现象(后来拍成了电影):

    1971年,津巴多教授召集了几十名名心理健康的美国名校大学生,让他们在为期几天的实验中扮演狱警,为了增加这些实验者的“角色感”,津巴多教授还给他们统一配置的制服、墨镜、警棍等。

    结果发现短短的几天时间,这些平时彬彬有礼的大学生就开始辱骂、嚎叫和虐囚,以至于实验结束后这些实验者都不敢相信自己在过去几天的行为。

    为什么会这样?

    平时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性格和行为准则,但是一旦被强制进入了某种角色,我们就不自然地表现出这个角色被期许的行为而不是自己性格所体现的行为—我们的个性消失了,被角色化了。(Festinger提出)

    通过这样高度的角色化—高昂的口号、整齐的步伐、一致的制服,我们既可以变得忘记恐惧,敢于舍生忘死,也可以变得没有道德和原则,肆意而为;因为我们不再是自己,而是“角色”。

    所以,当有人问:这么大公司一起作恶,难道里面没人有良知吗?(比如当年的安然事件)

    我的回答是:他们仍然是有良知的普通人,只不过被自己的“角色”洗脑,做这个“角色”应该做的事情。

    常见行为&手段:

    让人处于高昂的情绪中,被情绪左右,丧失理智思考能力。比如:大声齐唱、响亮口号、朗读誓言、“一起干杯”等。

    什么是洗脑? 什么是洗脑? 什么是洗脑? 什么是洗脑? 什么是洗脑? 什么是洗脑? 什么是洗脑? 什么是洗脑?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什么是洗脑?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dzefa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