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评#@俞张辉|007-6412|践行
【文章作者】:俞张辉|007-6412
【文章题目】:#死磕#《吴伯凡·认知方法论》——004|虚幻的快乐,还是“真实”的乏味?
【点评者】:王洪涛|007-6427
【亮点】:我也是很长时间的伯凡粉,从很早之前的冬吴相对论开始,吴老师还是挺睿智的一位学者。
作者重点对感觉进行了分析,我们每个人既是“感觉产品”的生产者,也是最终的消费者,但我们无法控制这个产品,且没法完全交换共享。感觉是大脑的产物,这个感觉可以来源于真实的物理世界,也可以来自营造的物理世界(快乐箱),还可以来自完全营造的完美世界(缸中大脑),他们都可以给大脑提供某种信号刺激,可能令大脑产生完全相同的“感觉”,那么这三种方式产生的“感觉”有何本质不同哪?其实对于大脑来说是没有本质不同的。
那么何为真实的世界,何为虚拟世界?我们目前生活的世界,从上帝视角观察是否也是另一个虚拟世界哪?
生命的意义何在?我们常说生命的历程,就是你一生经历了什么,如果以经历来评判,那么站在人生的终点回望,其实就是那些经历留下的感觉,如果可以制造那种每个人梦想的感觉,那么真实世界的经历本身还有意义吗?是否虚拟的经历更值得推广,比如我们可以毫无肉体风险的去攀登珠穆朗玛峰,去探测深海世界,那是不是每个人都是完美人生了?
看完《头号玩家》我想起来一句话,“真亦假时假亦真,无为有处有还无”,虚拟世界和真实世界到底哪个才更加真实?生命的评价标准到底是什么?在那样一个世界里,到底是该争取现实还是虚拟世界的成就?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再到互联网社会,我们的整个生活经济本身就在走向虚拟化,目前世界排名靠前的上市公司都是生产虚拟产品的。
这篇文章是个引子,我会依然不断的思考这个问题,希望有一天可以想明白。
【建议】:读后感的结构更加清晰,哪些是原作者的观念,哪些是自己的看法。
【金句】:最重要的是给了他选择的机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