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杂文小品
“生下了我,你有罪”,孩子将父母告上法庭,《何以为家》撕裂的是贫

“生下了我,你有罪”,孩子将父母告上法庭,《何以为家》撕裂的是贫

作者: 作者田心 | 来源:发表于2020-11-10 10:49 被阅读0次

文/田心

如果孩子出生以后注定要受苦,那还要生下这个孩子吗?如果贫穷是父母亏待子女的原因,这样的父母值得被原谅吗?

这可能是很多现实父母极少关注的问题。

因为生育对于每个人来说是一种自由,是一种不需要思考的生物本能。

电影《何以为家》中,导演首次站在孩子的角度,通过孩子那句“我要控告我的父母,因为他们生下了我”的对于父母极尽厌恶的呐喊,为我们揭开了在贫穷包围下生命的廉价与无力,也是对那些从未尊重孩子生命的父母的戳心一问。

这部纪录片式的电影在上映前,曾遭受西方世界的强烈反抗,因为它过于真实地揭露了以黎巴嫩为代表的被战争和贫穷包裹下的难民的伤疤。

而电影一经上映便引发人们的强烈关注和讨论。

不仅在于电影背后所折射的现实难题,更在于抛出无能为力改变的社会现实,影片中男主人公赞恩控告父母生而不养,由此产生的亲子关系、父母责任等世俗问题击中每个人的现实软肋。

 01 

我要控诉自己的父母,只因他们生下了我

残破的建筑、凌乱的街道,光着膀子随处跑的小孩……导演用记录式的镜头向我们展现了世界上不堪角落的落魄全貌。

镜头一转,一个小男孩要控诉自己的父母。一个孩子为何要做出看似让人无法理解的举动呢?

他控诉父母的罪名是——父母生下自己,却无法抚养自己。

这样一个开端揭开了男主人公赞恩或者说赞恩所代表的黎巴嫩难民阶层的遮羞布,为我们展现了不忍卒睹的生活事实。

赞恩出生于黎巴嫩的贫民窟,他的父母是非法移民,生了一大堆孩子,他们和所有难民一样没有钱、没有身份、也没有爱。因为没有身份,赞恩的父母找不到正式的、体面的工作。

小赞恩作为家里最年长的孩子,在本应该上学的年纪,却只能做着与孩子这个身份不相称的事情——他用弱小的身体扛起与沉重的煤气罐、帮父母照顾弟弟妹妹,还要帮妈妈一起贩卖毒品贴补家用。

所有这些并没有得到父母的善待,得到的只有打骂和侮辱。

不止于此,真正促使赞恩控诉父母的是他亲眼看着妹妹被父母卖给房东大叔,最终年幼的妹妹因为难产而死。

他无法理解父母为什么要“害死”妹妹。得知妹妹难产而死,赞恩拿刀砍向房东,被抓进少年监狱。也是在监狱里,他打电话到电视台,要求起诉自己的父母。

如赞恩这样的孩子,一出生就被贴上难民的标签,他们生来就没有尊严可言。他们一辈子都要在这个地方、生如蝼蚁。

在拍摄之前,导演娜丁•拉巴基走访并询问了很多像赞恩一样的孩子,她问他们“你为活着而高兴吗?”

几乎所有孩子的回答都是:“不,我不明白我为什么会来到这个世界上?”

这些在艰难求生边缘挣扎的孩子们,他们是不被爱的,或者说,他们生下来就注定了悲惨的一生。

他们并不是自己想来到这个世界上,而是被迫来到这个世界。

当一个12岁左右的小男孩向社会发问“何以为家?”这一声质问,刺痛每个观者的心。如果没有被父母爱、如果没有获得应有的生活权利,家还是家吗? 

02

身不由己的作恶者,应该受到惩罚吗?

在法庭上,赞恩的父母分别为自己的“无能为力”辩白。父亲把所有责任归咎于“我没有选择,我也是这么活着的”,而母亲则辩解道“你有没有想过,这不是我们的错”。

站在父母的角度,他们本是这个混乱社会的受害者,他们无力改变现状。

可是,站在赞恩的角度,如果父母没有能力养育我,为什么要生下我?一句诘问让人原本对无能为力父母的理解和同情都变得一文不值。

赞恩的父母根本无力抚养孩子,却还是一直在生。电影里另一个对比鲜明,却最终没能逃脱“弃子”命运的就是赞恩在逃离路上遇到的外籍劳工拉希尔。

拉希尔有一个一岁的儿子,他们同样是非法难民,只能住在狭小的出租屋。在这个小屋里,赞恩第一次感受到了家的温暖。

拉希尔给赞恩洗澡、给他做好吃的,赞恩觉得找到了生存的归宿。然而,拉希尔还是迫于生存无奈,选择把儿子留给无家可归的赞恩,一个人悄无声息地离开。

最终,这个孩子仍然没能逃脱被卖的现实。拉希尔走后,她的孩子也被人盯上了。有人出高价钱找到赞恩。赞恩因为想要逃离去欧洲寻找自由而“不得不”卖掉了这个孩子。

拉希尔的孩子就像赞恩的妹妹一样,虽然曾经被保护,但还是落得个被卖掉的下场。

与赞恩的父母相比,拉希尔似乎是值得谅解的,因为她把孩子交给了一个值得托付的人,使良心得到某种慰藉。

那身不由己的作恶者,应该受到惩罚吗?放到这部电影的语义中,看似是一种无情的谴责。

但不可否认,电影中,无论是赞恩的父母还是拉希尔,他们都是刽子手,把未经世事的孩子亲手送上了断头台。

03

谁来审判“恶魔”父母?

日本作家伊坂幸太郎曾说过:“一想到为人父母居然不用通过考试,就觉得真是可怕。”

是啊,精子和卵子的结合便孕育了一个新生命。

可是,并不是每个父母都具备养育孩子的能力。如果做父母需要资格认证,将有多少不合格的父母?

我很认可一位网友说的话:穷人可以生孩子,但愚昧的人不能。

愚昧的父母总是要为之付出惨痛代价。

就像电影《无人知晓》里抛弃孩子的母亲惠子。惠子和第一任丈夫离婚,惠子带着儿子生活。

之后,惠子再婚又生了三个孩子,所有孩子都由长子负责,惠子的生活目标是再找下一个男人。

于是,惠子毫不留情地抛弃了四个孩子,只给他们留下一点钱,孩子们的钱越来越少,过着地狱般的生活,直到彻底被遗忘。

最后,还是被其他人发现屋里有一具腐烂的儿童尸体,随之而来的是这个“只生不养”的母亲以遗弃罪被判入狱。

这个由真实事件改编的电影,让人感到震惊,也像一把锋利的匕首刺穿了生为父母丑陋的一面。

生而不养,就是最大的恶了吧。

而在现实生活中,诸如未成年男孩学校跳楼、与父母断绝关系的新闻层出不穷。

而大多数人站在道德的制高点指责孩子抗挫折能力差。

每每看到这样的惨剧,不禁发出这样的诘问:“压死孩子和亲子关系的最后一根稻草到底是什么?”

就像电影里的赞恩,让他决定起诉父母的最后一根稻草是什么?

或许是不被理解、不被看到,又或者只是积攒到一定程度的情绪瞬间爆发。

而这背后带给我们的反思是,生而不养,养而不爱,都是不可饶恕的罪。

电影试图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这个世界,希望能给予孩子们一个公平的生存环境,如果不能,不让他们来看这个夹杂混乱和破败的世界或许就是另外一种救赎。

而审判父母的权利不在父母,从来只在孩子。

04

何以为家?能够有尊严地活着的地方才是家

无疑,电影的主人公赞恩是幸运的,电影拍摄过后,赞恩和家人得到关注,在联合国的帮助下,他们全家到了欧洲,现实中的赞恩有了童话般的结局。

可是还有无数个赞恩或者是即将出生的孩子,他们的命运会是怎样的?

我们抽离电影本身特定的外部环境,仅去看看电影所阐述的亲子关系。在残酷的社会里,我们该如何教育孩子、如何保护孩子?

导演拉巴基在接受专访时说道:“由于我们成年人做了决定,这些孩子就像牵线木偶一样任我们摆布。无论我们提出要打什么仗,无论我们创造了什么样的系统性混乱,孩子们只能承受。”

孩子终究是弱者。

如果说这些父母是生命的创造者,那生活在现实凌辱下的孩子只是生命的嘲弄者。他们没有爱的滋养、没有善良的眷顾,从出生便注定了成为透明人的一生。

回到影片的那句让人警醒的提问:何以为家?

或许,能够有尊严地活着的地方才是家。

就像影片中那个小女孩幻想自己到了国外之后能够拥有一间自己的房间,任何人进她的房间都要先敲门才行。

【本期话题】出生在垃圾堆里的人,这一生就只能被腐蚀的千疮百孔吗?欢迎在评论区留言。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生下了我,你有罪”,孩子将父母告上法庭,《何以为家》撕裂的是贫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dzgdb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