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门归来,我思绪颇多。
早在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就向全世界发出了"走向阅读社会"的号召,要求社会成员人人读书,让读书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4月23日为"世界读书日"。
至到2006年,中央宣传部、中央文明办和新闻出版总署为了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关于建设学习型社会要求特提出"全民阅读"活动。而到2014年才卓见成效。
在2019年的今天,阅读已经是深入人心。人们已经是认识到了阅读的重要性。但对学校来说,如何引领孩子阅读,是学校、老师一直在研讨的问题。
一直以来,一直茫茫然,跟着人流向前走,知道读书重要,我就阅读,也带着孩子阅读。从不同的地方、不同的人那学来的方法,也尝试着用到自己的教学生活中,引领着孩子进行晨诵、午读、暮醒。感觉自己在这一方面做得还是不错的。
但这次的海门学习,让我知道了自己的不足。
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中国现代教育专家成尚荣的在专题讲座《大方向 大立意 大境界——在儿童书香课程群的深处》 时提到,读书,不要让自己的脑袋成为别人思想的跑马场,(后查资料才知道,这句话出自德国哲学家亚瑟 叔本华的论文杂集《附录和补遗》里的《论思考》)给我我很大的触动。成老还讲到,阅读要凭借别人的思想来建构自己的思想。听到这里时,我有一种感觉,这就是我们为什么不只是单单引领孩子读书,而要去做书香课程的原因吧!把阅读做为课程去做,这样阅读就有了方向,有了方法。成老还讲到“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做为教育人,我们需要关注的就有三个方面:1.培养什么样的人?
2.怎样培养人?
3.为谁培养人?
我们只有明确了这三个问题,我们的教育才不会偏离方向。这也是我们为什么不单单去引领阅读,而要把阅读做成课程的原因。
这三个问题看起来很简单,但做起来,需要的是智慧。成老用三个词来概述“中国风 母语美 儿童心”,教育就是要德育为先,以德育为重,我们要在这个大方向下去做我们的书香课程,让我们的阅读阅读课程成为是馈赠给儿童幸福的礼物,我们要带着一片诚心,要滋养儿童,不要惊扰儿童。
如果说成老的讲座,让我明确了为什么要去做儿童阅读课程,以及儿童阅读课程的方向,那么其他专家的讲座和老师的展示则给了我做儿童阅读课程的方法指导。从他们的展示中我明白了只要有心,就能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土壤中去发掘适合儿童阅读的作品,然后用心把这些做成课程,细心去研究如何让学生在这些系统的阅读中,积淀文化底蕴,建自己的思想,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培养有教养的孩子。从高姗姗主任的课程叙事《诵课程•黎明的欢歌》中我知道了
如何省时高效地构建晨诵课程,如何用“编织”的方法将孩子的生命和诗歌融会贯通。王敏校长的《暮省课程,心灵的歌唱》,让我想到了自己做的暮省,我只是把暮省简单得做成了日记,从她的叙事中,我明确了自己今后如何去做暮省,我决定从二年级开始,把暮省出做成课程,也去做自己班的暮省班报,让孩子走进课程,再从课程中走出来。
李庆明先生在报告《平常心读一本书——“整本书阅读”之我见》中讲了整本书阅读的重要性,特别是做为语文老师对教材的解读,只有去阅读整本的书,阅读作者,才能真正走进文本,去理解文本的内涵。李庆明先生以《去年的树》为例,讲了大多数老师对文本内涵的错误理解,只是因为没有去阅读,没有去走进作者,从而误读了文本,相当然地去理解文本,当然引导学生的阅读理解也是偏之又偏。我就是自己在语文教学中又误理了多少文本的内涵呢?又误导了多少孩子的理解呢?想起来,令人不敢想象,自己的不阅读,不作为,真的是在误人子弟。所以我们要引领孩子阅读,就要走在阅读的前面,这样才能领航阅读。
教学观摩课,王敏执教的《爱读书的树叶》、高姗姗执教的《声律启蒙•一东》、秦飞飞执教的《水浒人物开脸》、张学青执教的《西游记•猴王出世》、张学伟先生执教的《走进〈三国演义〉》、吴建英执教的《群文阅读•“连锁”的童谣》这些鲜活的案例,让我们在儿童阅读课程中不再迷茫,这是细节的引领,是方法的指导,充分展示了儿童书香课程的魅力,让我们这些行走在儿童书香课程中的人有眼前一明,心里一亮的感觉,原来儿童书香课程可以这样美。
回来的途中,我一直在想,要做的不仅是自己要去怎么做课程,还要思考如何引领教师去做好课程。这就需要培养有底蕴、有能力、有情怀的儿童阅读种子教师,让喜欢阅读的老师喜欢去做研究、去做课程,让这些尺码相同的人去领略研发儿童书香课程,和孩子们一起感受课程的美好,用书香滋养生命,用书香润泽儿童。让不太喜欢阅读的老师喜欢上阅读,能过阅读氛围的熏陶,也慢慢爱上阅读,受到书香的感染。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