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简友广场散文想法
方法论︱如何在2小时之内用5美元挣650美元?

方法论︱如何在2小时之内用5美元挣650美元?

作者: 打折的杨过 | 来源:发表于2020-05-21 00:13 被阅读0次

    秀才造反,三年不成;穷的像教授,傻的像博士。秀才博士满腹经纶,为什么一接触社会,就变成呆瓜了呢?

    也许是因为书本世界里的问题,不是真实世界的问题。

    1

    女儿读高中,偶尔会问我一些习题。

    一次,辅导她一道化学题。帮她疏理解题思路时,发现题目里有一个条件没有用上。

    成年人想得多,我怀疑没有用上的那个条件,是不是本来就没用,是出题老师用来迷惑学生的呢?

    翻看了答案才知道,是我想多了,我的思路缺了一块儿内容。

    标准化题目都是这样,所有的参数和条件,都必须正好用上,解题思路和工具都是你学到的知识点。你所做的,就是把那些定理、公式、知识都用上,得到一个标准答案。

    而真实世界的问题,没有给定的条件,没有固定的套路,没有正确的答案,甚至问题本身都需要你自己定义。很多时候,你把所有数学题都做对了,才发现那是一张物理卷子。

    学校的题目,老师给一个提示,机灵一点的同学马上就能理解解题的思路。提示、条件给定了,答案就呼之欲出了。

    但在解决现实问题时,提示、条件和套路,有时候反而是思考的障碍。

    在斯坦福大学的一节“科技风险投资”课堂上,老师提出了一个“5 美元挑战”计划。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给 5 美元的启动资金,规定在两个小时之内,看哪个组能挣到更多的钱。挣钱最多的小组,在全班做一个3分钟的分享。

    5美元,2小时,能干点啥?到门口超市买几瓶柠檬汁,拿到宿舍去卖,挣个差价?买张彩票,等着开奖?

    优秀的团队是怎么思考这个问题的?

    他们意识到,这5美元的所谓“启动资金”根本就是个干扰。我是斯坦福的学生欸,两个小时的时间,干点啥不比5 美元多?5美元,能“启动”个啥?

    优秀小组根本就不考虑这5美元。其中一个团队打电话给附近的高档饭店,预订了一批座位,再把位置转卖给需要的人,他们赚了 500 美元。

    夺得第一名的小组更牛,他们觉得“2小时”这个限定条件其实也可以忽略。我为什么非得工作两个小时呢?

    他们把眼光盯上了本来不包括在“题目”里面的3分钟上。他们找到一家想在斯坦福招揽人才的公司,问:如果有一个在全班做演示的机会,你们肯出多少钱?最后,他们卖出了 650 美元。

    很多条件会自动给你提示了思路,每一个工具都有个习惯性的用途。但是,这些自动的思路和明显的用途,只是思维定势。

    斯坦福学生的实践告诉我们,不要被给定的条件限制住,你要随时留意自己不要陷入定势思维。

    有一个关于“功能固着”的心理实验,从另一个角度阐释了这个问题。

    假定给你一根蜡烛、一盒大头钉和一包火柴,请你把点着的蜡烛固定在墙上,而且燃烧的蜡油也不能滴到地上,应该怎么办?

    绝大多数受试者,都会用大头钉把蜡烛直接钉上墙。结果可想而知,蜡烛很容易会碎掉。即使勉强钉在墙上,蜡油也会滴在地上。

    “正确”的做法其实特别简单:把装大头钉的盒子清空,用大头钉钉在墙上。在盒底滴一些蜡油,把蜡烛黏在盒子上。

    大多数人都忽略了盒子。在惯性思维里,盒子用来是装大头钉的,没想过盒子其实也是隐藏的条件。如果给定的条件是一根蜡烛、一包火柴、一堆大头钉、一个纸盒,那么几乎所有的人都能完成任务。

    佛说一切法,都是为了破“障”。习知习见、俗知俗见,在让我们迅速做出反应、节省认知能量的同时,也遮蔽了我们的灵性,在我们的认知和真实世界之间设置了屏障。

    道理非常浅显,但是,落实在行动中,很难。

    (《万维钢·精英日课》《郝广才·今天》笔记)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方法论︱如何在2小时之内用5美元挣650美元?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dzkao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