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谈到刘伯温,我们往往都肃然起敬,不仅佩服他的“神机妙算”,更对其智慧感到“深不可测”。殊不知,拜读他的成长历程就明白,其成功绝非偶然,既有他的天资聪慧,又有他良好的家教家风熏陶和浸润(军人世家中沉淀成儒雅的气质、深厚的学养、正直的品格、四两拨千斤的谋略和外圆内方的为人准则),更有孜孜求学的能力(郡庠中学深造,考入石门学院),还有他广泛涉猎和游历的辅助(除熟读古典外,还喜欢读兵法、天文学,更游历祖国大好河川),当然也有良师益友的加持(被宋濂称为“四经师”的郑复初,明代开国第一文臣的宋濂,紫虚观道士吴梅涧)。天才固然有,如果不经过后天努力,一味地沉浸在“美好希冀”是徒劳的,迟早会步入“伤仲永”的旅程;如果有了“天才”的基础,再加上后天的努力,不成功都难。刘伯温先生就属于后者,而且非常出色,除了羡慕,就只剩下羡慕。
然而,在古代,之所以孜孜不倦地求学,目的就是“学而优则仕”,即取得仕途上的成功,以此光宗耀祖,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作为刘伯温的官场历练也是坎坷不平,在多次碰壁后终于磨掉了他的少年心性,因为正直无私做好人光有一颗善良的新是不够的。5+1年的官场风雨,使他不得已紧跟时代潮流,在社会大风浪中学会找靠山(同年蒙古族进士,江浙行省参知政事苏天爵),不到万不得已才使用权谋。现实中,在好人与坏人的博弈中,好人永远是处于弱势的一方,毕竟明枪躲不过暗箭。残酷险恶的事实证明:要战胜奸佞,只有靠智慧;要防止坏人算计,只有靠计谋。然而,他的专长是运筹帷幄之内、决胜千里之外,这也注定了在官场上的不幸。或许,这就是历史的幸运。
只有日积月累,才能厚积薄发!无论是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