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根据大乘佛教定义,释迦牟尼是贤劫第四尊佛,他三十五岁创立了佛教,此后传道说法四十五年,终年八十岁。释迦牟尼本名乔达摩·悉达多,是古印度迦毗罗卫国的王子,当他清醒地认识到人生难免经历老、病、死的痛苦,为了寻求解脱之道,拯救众生脱离苦海,他从此舍弃荣华富贵,踏上追求真理的修行之路,最终成为…
佛陀—智慧的觉者根据大乘佛教定义,释迦牟尼是贤劫第四尊佛,他三十五岁创立了佛教,此后传道说法四十五年,终年八十岁。释迦牟尼本名乔达摩·悉达多,是古印度迦毗罗卫国的王子,当他清醒地认识到人生难免经历老、病、死的痛苦,为了寻求解脱之道,拯救众生脱离苦海,他从此舍弃荣华富贵,踏上追求真理的修行之路,最终成为无上正等正觉的佛陀。由于他的巨大牺牲和艰苦修行,佛传事迹被传颂至今。后人在寺庙供奉金身和香火,是感念佛陀教化真理,以及对众生平等的慈悲。
14世纪 铜释迦牟尼H:21.5cm
15世纪 铜释迦牟尼H:19.5cm
佛陀—智慧的觉者释迦牟尼是人间的觉者。在一次与婆罗门的对话中,他说:“我诸漏已尽,有如棕榈树残枝亦已断除,未来不再有生。正如水中青莲花、红莲花或是白莲花,生长于水中,高出于水面之上,不被水所淹没。我亦如是,生在世间,超越于世间,不被世间所触。记住!我是觉者。”
佛陀不是至高无上的神,也不是救世主,他被认为是最完美的圣人。他以自己的修持启示我们:每个人都可以通过自我努力从生存的束缚中赢得自由!
佛对众生说:我所具备的,你们本身都有;我能做到的,你们都能做到。
13/14世纪 铜释迦牟尼(错红铜)H:17cm
13世纪 铜释迦牟尼(错银错红铜)H:23cm
14世纪 铜释迦牟尼(错红铜)H:11.5cm
13世纪 铜宝冠释迦牟尼
H:11cm
15世纪 铜释迦牟尼
H:12.5cm
佛陀对生命的观照源于佛教的生死观和由此而生的慈悲思想,这种对生命的关怀体现在对人生苦乐的阐释。无常即苦!一切事物,包括生命都是因缘和合而产生,缘聚则起,缘去则散……面对人生的无常,佛教有其特有的解脱之道。苦、集、灭、道四谛教义便是佛陀给我们极为重要的启示,也是佛教思想的核心。只有勘破痴迷,求悟真理,方能止灭烦恼,获得解脱。
14世纪 铜鎏金释迦牟尼H:24.5cm
14世纪 铜释迦牟尼H:23cm
15/16世纪 铜鎏金释迦牟尼H:30.5cm
15/16世纪 铜鎏金释迦牟尼H:19cm
佛经上形容释迦牟尼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包括“眉间白毫相”“顶髻相”“身形端直相”等,在造像上要尽量将这些特点表现出来。从尼泊尔、西藏、汉地、蒙古等地区的佛陀造像来看,虽然材质、工艺方面具有明显的地域性,但对释迦牟尼外貌的表现都一致遵循这些特征。在虔诚的工匠心目中,释迦牟尼是一位英俊健美的王子,更是一个得道的智者,一个智慧而慈悲的超凡脱俗的人。
17世纪 铜鎏金释迦牟尼H:21cm
17世纪 铜鎏金释迦牟尼H:21.5cm
相传释迦牟尼在经历了苦修之后,怀着新的领悟和禅机,在一棵菩提树下禅定。他发誓,如果这次还不能探知宇宙根本、寻得生死究竟的真相,解脱出一个大自在的圆满智慧,宁可化作尘土,绝不起身。在他开悟的前夜,有魔王率领千军万马奔腾而来进行阻挠,释迦牟尼岿然不动,伸出右手,指间轻轻触地,瞬间山河震动,大地开裂,魔军即刻被降服。这就是降魔印的来历,而左手禅定,右手触地的成道像,也成为后来人们为释迦牟尼造像的典型样式。
这类造像表现出释迦牟尼“即使日月背弃苍天而坠落,山脉上下而颠倒,我也绝不动摇”的决心,有种撼动人心的力量。正是这些内涵与精美工艺的结合,使释迦牟尼像具有如此灵性光辉和至高至正、动人心弦的审美价值。
15世纪 铜释迦牟尼H:19cm
元末明初 铜鎏金释迦牟尼H:29cm
以上诸像甄选自华艺国际2015秋拍《静观》专场拍品。沉淀了千百年的时光,见证了婆娑世界的沧桑变幻,这些造像呈现出特有的艺术韵味和精神内涵。眼前的释迦牟尼,就像巴尔特所说:“他是一个完美的模范,安详温和而又庄严,对众生有无限的慈悲,对受难大众有怜悯,有完全的精神自由,超越各种偏见。”他双目微阖,嘴角微翘,面带着微笑。这微笑似有若无,自在而闲定,清净而圆满,从容而大度。珍藏佛像,让佛的微笑成为我们心中永恒的喜悦!(转)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