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认知的重要性,那么它从哪来啊?
认知其实就是你怎么看这件事,说明重点是你,不是我,不是他,不是别人,所以这个就说明每个人的认知都是不一样的,每个人的认知都对么?符合事实么?当然不是了,最起码不全是,因为每个人的成长经历,生活环境都是不一样的啊。而且要明白一点认知和事实是不一样的。比如上大学才有出路,这是一个人的认知,并不是事实,那么多人没上过大学也可以生活的很好,比如上世纪改革开放时期,只要抓住机遇的都赚不少钱了,村子里的种粮大户,好多没有上大学,但懂得种粮的技巧,年入几十万的也很多啊,事实是什么?要想有出路必须得学习。这个学习不仅仅是在大学中,任何时候都可以。是啊,试想种植粮食可以不上大学,但不学习植物的习性,不知道什么时候耕地,什么时候施肥,什么时候打农药,不学习,全凭感觉可以高产么?当然不能。
它是你从小的经历,生活中来的,我们一起看下认知的由来。
现在到处都在说孩子三岁前不能离开他,否则安全感缺失一辈子都没法弥补,有的人用一生来治愈童年,有的人用童年治愈人生。那么童年时小婴儿的认知怎么形成?
婴儿小时候只会用哭来表达自己,饿了哭,拉了哭,瞌睡了也要哭,紧张,不舒服都是哭,因为他没有能力用别的方法来表达自己的想法。作为妈妈如果你在孩子哭时,能够第一时间去看看他,抱抱他,温柔的抚摸他,和他说话逗逗他,他就知道,我是安全的,有人会无时无刻的关注我,照顾我,我是重要的,当妈妈轻轻的亲吻婴儿,充满爱的眼神看着他时,他也能感受到的,他也知道自己是被爱的。他的安全感就这样建立了。
相反如果孩子哭时,妈妈并不是经常这样做,而是心情好时去第一时间照顾他,心情不好时就任由他放声大哭,毫不关心,当他饿得时候有时候会有人来喂奶,有时候没有,想一下如果我们自己是一个小婴儿,没有任何行为能力,只会哭来表达自己,当你第一次因为饿哭,没一会有人来抱你喂你吃奶,之后每次你哭都有人来抱抱你,你的内心是有安全感,还有掌控感。可是如果你有时候哭有人来抱,有时候没有人抱,很有可能还会大声说话,甚至推你,你会什么感觉?一定是非常有压力,甚至会有些恐惧。
婴儿时搭建了一个大致骨架,那么幼儿还有童年就是骨架外的肉。
在这个时期孩子的大脑飞速发展,慢慢的形成性格的核心部分。
在2-7岁时孩子都是以自我为中心的的。因为他们的前额叶发展并不成熟,这个是负责自我控制的部分,所以他会觉得我的想法就是别人的想法,我只关心我的想法,我的喜好,不是他自私,而是他没有这个能力。
在这个阶段孩子们会在潜意识观察摸索出一套世界运转方式,慢慢就成了他们的认知。所以和我们的处理方式是有很大关系。
比如孩子打碎一个碗,在他小时候第一次发生这样的事情时,他是不知道这个事情的意义的。父母对他的态度就决定了以后对这类事情的心态。
如果我们不慌不忙的抱起来孩子,先问问孩子怎么了?受伤了没?宝贝你不是故意的,是不是?没事妈妈打扫一下就好。那么他心里就会知道:遇到类似的事情,我不是故意的,而且妈妈是最在意我受伤了没。以后再遇到类似的事情他也不会紧张害怕,也会勇敢的告诉妈妈。
如果我们大声吵孩子:怎么搞的,连个这都拿不好,看看,碎了吧,笨手笨脚。他的大脑和身体自动进入紧张模式。他会觉得我做错事以后妈妈会生气,因为这件事,甚至我本人妈妈都不喜欢我了。这样的情形发生多了以后,孩子就会越来越谨慎。我做错事—妈妈—生气,以后很有可能就是只要看到妈妈生气,就会想一定是我做错事情了,因为他的直线思维就是这样子,他不会想是别的原因造成这样子,前额叶的发展导致他只会这样思考,这样子成年以后就很要命了,孩子就会非常痛苦,纠结,因为别人的不开心他会每天大脑里面两个小人不停打架,就是你的原因,我们是人啊,不是神,这样子孩子会不痛苦么?如果我们成人每天遇到的无数事情都在想是我造成的,你会怎样?会崩溃,会自责,会觉得一切都是我不好,慢慢也会变成讨好型人格。
而且因为这样的想法我们对于他人的过失也学不会包容,理解,会觉得你怎么可以这样。
除了这些核心认知,我们还会从和妈妈身上学会如何表达情绪,,我们看到妈妈难过会哭,哭了以后心情会好一些,生活依旧我们也学会这种模式,就是人是可以哭的,哭不是无能丢人的表现。
我们还会学会如何与人交往,比如妈妈和爸爸有矛盾,但是俩人可以心平气和的坐下来商量如何解决矛盾等等。
所以我们就是孩子的镜子,他所看到,听到,感受到的就是他未来会模仿的。他成人以后如何与人相处,如何思考,如何解决问题,这些都是从小时候我们和他的交往中种下的小种子。
这也说明了,为什么成人以后我们看了那么多道理却还是过不好这一生,因为我们看到那些金句哇,文章真的很棒,但自己脑子里的认知它就像大树一样已经长了二三十年了,你想改变他们好多都要连根拔起,所以非常困难,但是如果想要人生有所改变,想要你的人生有所不同,就自己一点点的把这些大树拔掉,再种下一些别的认知的种子,让他慢慢长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