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参加#感悟三下乡,青春筑梦行#活动,本人承诺,文章内容为原创,且未在其他平台发表过。
“一个人至少拥有一个梦想,有一个理由去坚强。心若没有栖息的地方,到哪里都是在流浪。”——我有一个平凡而又伟大的理想,那就是支教。它的平凡,在于我一个人的力量渺小,能做的事情微不足道;而它的伟大,又在于我们确实一点一滴地在不断改变着山区儿童的世界。今年暑假,我便参加了扬州大学“e心一益”公益实践服务团,来到贵州纳墩小学开展支教。
心灵在此栖息
初进大山,我便爱上了这里湛蓝的天空,不染尘埃,纯净透彻,仿佛让我的心都沉淀。我们在纳墩小学,见到了一年前在这里落成的手工教室,它仿佛在向我们宣告一年来的成果。当我们看到有学生在手工教室里学习时,我们更加坚定了我们的信念——支教是正确的,付出是值得的,我们的努力正取得着成效,正在慢慢改变他们。在校园里,我们无时无刻不被孩子们的懂事和礼貌所感动。我在心里默默承诺我想带给他们不一样的世界,给他们如火的温暖。
支教期间,黎族教师汪克荣一直陪伴着我们。汪老师话很少,“存在感挺低”却让我们肃然起敬:他在纳墩小学坚守了五年,即使放假也很少回家,对学生更是关爱有加。教课、辅导、家访,汪老师对每个学生,每个家庭都关心到最细微处。“教育是唯一为孩子打开山门的方式;能为家乡孩子上上课,我也是很开心知足的。”汪老师的无私和仁心师德让我敬佩。在支教期间,我也渐渐从汪老师那里了解到了山区教育的困境和山区教师的努力,学到了如何与学生交流相处。
这里的自然、孩子、老师,都让我的心沉淀。剔除了尘世的喧嚣,唯余纯粹和宁静,心间只听得一个声音:“我要让教育的花在这里生根发芽”。
让我为你插上梦想的翅膀
我们将一周的的艺术课程安排得井然有序,课程种类也丰富多彩。自我介绍中,孩子们有的腼腆,有的大胆展示才艺。在填写梦想卡片时,我们引导孩子们大声说出自己的梦想。“我想当书法家!、“我想当飞行员,飞到山外去看看”。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有个小女孩说,她长大了想当老师,也能像哥哥姐姐们一样去支教,去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当时,我的眼泪就情不自禁流下来了。
手工课上,我们教孩子们刻橡皮章,做布贴画,翻新文具盒。我深刻地记得孩子们之间十分互助,有一个小朋友完成后二话不说就去帮其他小朋友。布贴画课的主题是“我的理想家园”,当时由于有个小朋友特别小,我是和他一起完成的。他理想中的家园有一个大大的房子,有棵苹果树,因为妈妈最喜欢吃苹果了,家里有一只小狗,一家人开开心心一起生活。最后我们在画上画了两只气球,写上了我俩的名字,他说这是和老师一起做的,要好好珍藏。在之后的文具盒课上有个小女孩特地送了我一个自己做的文具盒,写着“送给我最爱的海带老师”。能被他们记住,我真的很感动。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在纳墩的最后一天,我们和孩子一起组织了文艺汇演,小朋友们多才多艺:舞蹈、歌曲,以及有民族特色的舞蹈都让人心旷神怡。汇演到最后,我一边表演和《国家》的手语操,一边眼泪止不住地溢出眼眶。最后的捐赠仪式让我们在物质上也给了山区一定的帮助。我明白,我们的到来也许不会惊天动地,不会历史长存,但是那群孩子会记得我们来过,就已足够;我们会将这份爱传递下去。纳墩之行,念念不忘,美好未来,来日可期。
(文字:戴海洋;摄影:谢斌、杨希;编辑:朱宇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