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从青年时代就致力于提升他自己,而且将会在晚年收获它们产生的最幸福的果实;这不仅是因为有益的知识、光荣的功绩和高尚的举止将会陪伴他终生,甚至直到他生命的最后一刻,也会因为见证了正直的人生的良心和对过往美好功绩的回忆将会给灵魂带来无上的安慰。
—— 西塞罗《论老年》
于大部分中西方文献,乃至世界范围人文精神中,青年都是类同未来,接近希望的生命状态,是一个褒义词性,但古罗马政治家,法学家与哲学家西塞罗却认为,老年比青年更有优势,更有作为,西塞罗学识渊博,逻辑严密,登峰造极,作为一名人文主义哲学家,他的观点即使放到两千多年后的今天来读,我承认,也没有太多的破绽,合乎人的情理。
可这个观点却不能普遍适用,尤其不能普遍适用于近现代文明社会,比如说运动员这个职业,三十多岁就已经是高龄,接近退役状态,这是因为体育项目激烈的身体对抗因素所决定的,因此我认为西塞罗特别了不起,因为西塞罗所处的罗马时期,内有政治风云变幻,奴隶战争,外有蛮族侵略,是一个对抗性社会生态结构,他能在那样动荡不安的历史背景下著书立说,并呈现出理智而自信的人文观点,需要付诸巨大的坚韧与专注,但他的观点是一种哲学观点,学术观点,政治观点,并不是一个普遍适用社会学观点,他本人也于新时代到来时的政治斗争中,被政敌安东尼缉捕杀害,并被士兵残忍地割下善于思考的头颅与善于写作的双手,作为战利品钉在罗马城市广场上。
西塞罗死后,公元前27年,年轻的屋大维打败安东尼,结束了罗马内战,声称恢复共和体制。但是,他却通过增加自己的实际权力,逐渐掌握取得了凌驾于元老院之上的绝对权力。罗马帝国的建立,翻开了古罗马历史的新篇章。
以历史来推倒西塞罗的理论并不光彩,也不道德,我截取西塞罗文论中最为客观的一段话,作为题记,旨在表达对古代罗马哲人的敬意后,在智者的思想基础上,辩证较为立体客观的事实。
在中国也有一种美德,叫作尊老爱幼,这种美德其实凸显了一种观点,老幼是社会的弱势者,这种弱势是由生理条件决定的,因此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体现在道德上保护弱者,让弱者得以存续并受到爱护的基础上,这个观点是对的,但不可矫枉过正,把内涵概念偷换,转换为把弱势变成答案,把尊老爱幼转变为弱势绝对正确,因文明的存续与扩展,承载于身强力壮,精力充沛的成年人群体,如果我们完全无视这一事实,则漠视了“人”这个本位概念,普遍概念。则当下中国社会中出现了“躺平”这个概念,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感慨于遭受内卷,感到自身前途黯淡无光,感慨社会没有希望,这一社会现象致使一些理论观点,不再适用于实际情况。
在这个五四青年节,我已经快满三十八岁,已是大龄青年,已不再热血浪漫,倾听宏大叙事,像更年青时那样呼吁中国青年精神,而是我们在呼吁青年精神的同时,是否要思考让一个青年人充满希望的根源在哪里?假如生存压力让年轻人尽日穷夜,缺少尊重,甚至于思考自我人生价值的时间都没有,假如年轻人永远只能成为社会资源的创造者,而非分配者,假如努力付出与回报永远不成正比,社会资源分配缺失基本的公正,那么即使是道德最为高尚之人,也无法信服权威带来的自负。是的,我仍然站在年轻人的一边,而我们的社会运转事实上正在让大部分年轻人成为弱势群体。
所谓权威的自负,就是特斯拉被爱迪生打压,穷困潦倒,设计了新的直流电机却被欺骗,驱逐出公司。就是颜宁不能专注做科研,在整日开会的环境中向往更大的提升,只得远走美国。就是罗翔在新浪分享读书笔记被骂到关闭微博,而选择入驻青年人的B站做普法视频……通俗的说就是掌握资源的老一辈人观念与年轻人的观念或者诉求发生对峙,如果我们默认了西塞罗的理论,那么长者就成为一种权威,一种绝对正确,不容置疑,那么这个社会将进入古老的教条社会,祠堂社会,等级森严。那么在这样的社会生态中,我们宣讲青年精神,这种精神究竟是指向对不合理的权威群体进行维护,还是维护青年人自身的感受与权益?很值得讨论与辩证。至于宏大叙事,为国为民,义务要建立在权利之上,国由家构成,家是由人构成,人是本位。年轻人即为国家的未来,这个逻辑有问题吗?我认为一点问题都没有。善待年轻人,就是善待中国的未来。
我们不该一味要求年轻人应该怎么做,应该做出怎样的牺牲与奉献,而应该正视年轻人的现实生存与发展情况,为年轻人发声,呼吁权威与长者应更包容,宽容,爱护年轻人,爱护中国的未来,青年精神建立在青年得以存续与发展的基础上。我虽然刚刚写完鲁迅先生的《野草集》诗评,但不得不诚实的说,我其实也喜欢胡适先生。
旧时的中国,很多农村都建有祠堂,这种祠堂逐渐演化为一种封建权威的象征,祠堂代表长者的权威,长者的观念代表了一个地域性族群的法律,规制。绝对正确,只可执行,只可崇敬,不容置疑,所谓德高望重。对于那些做了对不起列祖列宗,违反了族规的人,一般族里年长者会在祠堂开会议论处罚他们,严重者会驱逐出宗祠,甚至动用残忍的私刑。
这些族规是什么?往往是以旧时儒学传统为基础的道德正确,长者代表了道德的化身,长者就一定正确吗?而道德这个概念,我在之前的文论不断引用罗翔的法理学精神:“道德在绝大多数时候是用于律己,而不是用律他。”如今在绝大多数人都能够认同现代文明逻辑的当下,这种古老的观念正在死灰复燃,并且不断得到一些不具有独立思考能力,渴望表现自我,需要依附于群体生存的年轻人认同,不得不说,这种陈旧顽固的概念,等同于一种服务于皇权社会的身心奴役,与现代青年精神所倡导的开创,自由精神内涵相悖,也与现代人文法治精神内涵相对立,甚至反现代文明发展,反现代人文精神,文物不等同于文明,参照不等同于事实,历史永远是最客观的经验现象,而非教化产物。
新旧一定会发生交替,世界的本质是运动,这是自然规律,我敲下这一行字的时候,是因为笃信二三十年后,我们这一代人也将被下一代人所替代,这即是历史,未来永远是动态的结果,世界缺少谁都将生生不息,唯精神与思想的产生与实践是有价值的。正如西塞罗作为一名政治家,他的仕途,政绩,演说是失策甚至是失败的。但他作为一名人文主义哲学家,他所著作具有开创性的法学思想,人文精神却可以为后世所参考,启迪未来。
20220501 琉璃姬哒哒哒
我所思所说所著一切言论皆为假设,皆为对规律的观察概括,皆不是真理,皆不可轻信。皆为滇池之沙粒,世间之尘埃,你我发出无量心不可思议,真理在那里!
All the words I think, say and write are assumptions, observations and generalizations of laws, are not truth and cannot be credulous. They are the sand grains of Dianchi Lake and the dust of the world. You and I send out an infinite mind. It's incredible. The truth is there!
—— 诗人琉璃姬 poet Coloured glaze ji
琉璃姬(1984-)中国公民,自由作家,当代诗人,哲人,独立艺术家,人文主义者。大学期间写作至今,持续近20年,多次获奖,文本被誉为涂鸦体。李白一家,中国的金斯堡,信仰大乘佛教。
诗 观:写作也是将头摁进黑夜的过程,诗乃流星之事,必然热泪盈眶。
poet Coloured glaze ji (1984 -)Chinese citizen, freelance writer, contemporary poet, philosopher, independent artist, humanist. Writing in college has lasted for nearly 20 years and won many awards. The text is known as graffiti. Li Bai's family, in Ginsburg, China, believe in Mahayana Buddhism.
Poetic view: writing is also the process of pressing your head into the night. Poetry is a meteor, and tears will inevitably fill your eyes.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