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无疑问,假如只能挑一本读物的话,那本书我会推荐齐格蒙.鲍曼的《隐喻》。
这本书常年塞进我的背包里,或躺在案边、床头,即便我想起来偶尔翻看它的时间,不足“百里挑一”,但也不得不感慨,这是一本个人认为堪称写作者最佳读物的书。
其实,不光是对写作的人,有着不言而喻的正确引导性,对于思考者、演绎者、观察员、心理方面从事者等,都提出了值得关注的、举足轻重的知识系统,即语言输出的符号型行为——隐喻式地造新。
比如现今最流行的段子、火星语、网络新造词等等,都属于隐喻式造新,并且正以极大丰富人们日常生活的方式,快节奏地更迭。
所以,请无需反感,抵触和责备也都没有必要。我们应当如何看待这样一场胜似“语言革命”的造新浪潮呢?大概就如同语言之神突然苏醒,他表演给我们看——语言还能这般操作一样吧!
书中介绍到,隐喻式造新早期主要服务于两大需求:圈子文化和地域文化对语言的范式需求。这两大需求衍生出了黑话和俚语。
黑话早见于监狱和秘密组织,带有严密的圈内圈外界限,通常表现为“圈外人必然不知所云,圈内人必然‘一叶知秋’ ”。尤其是监狱混迹之流,扭颗螺丝,翻个衣角,可能都另有所指,也就是说,这种黑话系统,还会伴生着一些语意形体化的倾向。
俚语则是基于完全不同的目的,才从大的语系当中派生出来的。这个目的就是——方便。
然而如此简单的目的,其成因却十分耐人寻味,跟地域地貌、历史渊源、人种迁徙、膳食条件等,都息息相关,是堪比黄土般厚重的积淀循环,才慢慢完善的语言特征系统。
俚语是地方话语言系统中,简练和亲切的化身。外地人来到一个陌生的地方,往往能深切体会到在每一个俚语词汇里面,皆蕴藏着一个故事和道理的那种力量。
你一定猜到了,对的,成语就是整个中国话语言体系中的具有普及意义的“俚语”系统。
再往更早远处追溯,在文字演变成型的初期,形象化的文字本就带有意有所指的隐含信息。
我想,最最原始的隐喻,应该溯及表情的演化由来,就譬如,我们的祖先(猿人时代吧……)在险象环生的丛林里捕猎,灌木丛中突然窜出一个同类来,把他吓得心有余悸之余,惯性维持着狰狞扭曲的脸庞……好吧,为了缓解一种尴尬的气氛,这种扭曲的动态不再一味地只呈现出狰狞的感觉,而是逐渐丰富其内涵,并发展成为一种表情——微笑的表情。
![](https://img.haomeiwen.com/i8965390/f1fc274b3960f7de.jpg)
不过要稍稍奉劝一下,即使是喜欢阅读和学习的朋友,也最好不要轻易去触碰这本《隐喻》,假使你从我这篇文章中获得了一定的猎奇的观感,那也是因为我避重就轻和填料的缘故,实际上,枯燥、艰深、晦涩,以及严谨到必须引典入庖、恪尽辩证的逻辑性,才是本书唯一不改的旋律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