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几十年的语文教学
都是先拼音后识字
读音放在字形和字义之前
而部编本新教材中
将识字放在拼音之前
改成识字拼音
我们常说的“汉语拼音”
全名是中文罗马字母拼写法
又名ISO70981982
1958年国家正式颁布
拼音的演变经历了漫长的过程
在它出现之前
古人也有给汉字注音的方法
第一种叫直音法
用一个简单汉字给另一个字注音
第二种更为常用的叫反切法
用两个汉字相拼给一个汉字注音
切上字取声母
切下字取韵母和声调
比如“虎,呼古切”
“呼”的声母h
加上“古”的韵母和声调ǔ
所以“虎”的读音就是hǔ
这种注音方式虽然简单
但有一个缺陷
假如不认识反切上下字
则无法正确拼接
到了1905年(明朝时期)
一位来自意大利的传教士
名叫利玛窦
来中国传经后开始学习汉字
为了掌握汉字的读音
他用西方的字母标注汉字
用字母的发音模拟汉字的发音
利玛窦编写的《西字奇迹》
书中归纳出历史上
第一个用罗马字拼写汉语的方案
此时的注音方案
仅流行于外国人的圈子中
1913年
语言学大师黎锦熙
在中国读音统一会上提出
由汉字中选取部分结构固定其读音
以此解决汉字发音的问题
此次大会
搭建了汉语拼音的基本框架
包括声母 韵母 介母
同时确定了6500个汉字的标准音
至此
汉语拼音的雏形基本形成
我们称之为注音符号
目前在中国台湾地区
小学生在学会汉字书写前
仍先学注音符号作为中文字的替代写法
汉语注音符号的缺点是
它只适合本身对汉字熟悉的人群
到了1923年
北师大教授钱玄同
著名的音域学家、文字学家
首先提出用拉丁语系罗马字母
重新定义汉字的读音
他甚至主张
用拼音完全替代汉字
这种观点虽未被采用
但客观上他仍有力地推动了
汉语拼音的罗马文字化
1958年
在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和推动下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第一届五次会议
就通过了汉语拼音方案
也就是今天我们看到的汉语拼音
拼音是学习汉字的辅助工具
它像一根拐杖
帮助我们更好地学习汉语
但当你学会走路后
完全可以不需要拐杖
拼音不是认识汉字的唯一方法
“字有道理”在线少儿汉字认知课程,是由著名汉字科普者李山川老师--“汉字思维”体系创始人用十年时间带领团队研发。“字有道理”汉字认知课程通过手绘动漫视频方式教孩子们学习汉字的起源演化,通过“先义后形再音”的科学方法让孩子真正理解汉字本意,并以此构建涵盖历史、哲理、艺术和思维方式的综合中国文化课程。
文案:达令家水木天山,备注“字有道理体验”可以获取在线视频课程免费体验链接详细咨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