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要讲的故事,发生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城里人小李颓废的坐在广场台阶上,环顾四周,离自己不远,有一个满身灰尘、蓬头垢面的农民工,正在认真听着手里的收音机。小李看看他,又看了看自己,感觉现在的自己,和那个落魄农民工没有什么区别。小李从怀里掏出一张泛黄的报纸。5年前,就是这张报纸改变了他的命运。那时,小李刚参加工作就赶上改革开放后的国企改革下岗潮。全家人原本都是国企职工,因为企业效益不好,父母被单位提前退休,自己也下岗了。对于未来,小李一片迷茫。某天,无所事事的小李,在报摊上随手买了一份报纸。报纸上一篇新闻激励了他重新振作。新闻报道上称,一个乡下农民小张,大字不识一个,就靠养猪卖到城里,成功逆袭,成了万元户,过上好日子。小李把这张报纸揣着怀里,扪心自问,一个大字不识一个的农民都能成功,何况自己是一个读过书的人。小李急忙赶回家,拿着报纸动员自己的父母和亲戚,小李决心要到乡下养猪,东山再起。那个年代,凭着老百姓对新闻媒体的信任,小李很快凑到两万元钱,动身下乡养猪。
同一时间,在乡下养猪的农民小张,正在庆幸,全国都笼罩在国企改革下岗潮的阴影中,每个城里人都勒紧裤腰带过日子,谁还会舍得天天花钱买肉吃。要不是自己家亲戚在城里供销社当领导,自己就会和同乡养猪户一样,为卖猪发愁。对于自己怎么就上了报纸,成了典型,小张也是莫名其妙。
那是他不知道,几天前,当地政府领导得知乡里出了一个养猪万元户很是惊讶。为了提振大批失业老百姓的士气,出于好意,领导特地请来新闻媒体,报道养猪万元户农民小张的典型事例,以鼓励下岗工人再创业。
城里人小李就是在这种善意的新闻引导下,怀揣着发财梦,开始了自己的养猪事业。背负着全家希望的小李来到乡下,自学养猪知识,租地,买猪苗,每天没日没夜的忙碌着。一年后,因为毛猪滞销,小李赔光了所有的本钱,灰头土脸的回家了。事后,小李总结经验,他把创业失败归罪于自己的不努力。因为新闻报道上,那个大字不识一个农民小张真的成功了,在小李心里,报纸是不会骗人的,如果自己创业失败,错的只可能是自己。
故事转到农民小张这边,自从成为万元户之后,农民小张就没有继续养猪,选择老老实实在乡下务农,还买了全村唯一一台收音机。收音机是小张唯一了解城市生活的途径。小张每天都能在广播里的听到的城市的传奇故事和新鲜事。城市的繁华让农民小张心生向往,没过多久,小张鼓起勇气放下锄头、带上收音机离开乡下,奔向他向往的大城市。他希望在大城市里,开始自己新的生活。
故事讲完了,聪明的你,一定听的出来,故事开头小李遇到的那个听收音机的农民工,就是农民小张。
我是一名新闻编辑,入行十年,这么多年,像小李小张这样,因为轻信媒体导致的悲剧,屡见不鲜。这些毁人不倦的新闻,都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孤证论。回到故事当中,新闻中说,去乡下养猪可以致富,因为农民小张成功了。咋看,新闻报道,逻辑清晰,有理有据。并且新闻中描写的内容都是真实的。但是新闻没有告诉读者小李,乡下那么多养猪户,只有农民小张成功了。小张只是特例。孤证论的特点就是用单一证据,以点概全,误导读者。
类似这种带有欺骗性新闻,有很多种,殊途同归,他们都源于一种写作手法:拟态环境。所谓拟态环境,就是作者,会先构建出一个特定场景,然后抛出自己的观点,这个观点只在这个特定场景里才成立。但是事先,读者已经进入作者构建好的场景中,所以很难察觉其中的漏洞。
举个例子,大家都看过《奇葩说》吧,拟态环境就是辩手惯用的手法。当听到辩题的时候,你会有自己的价值判断,但是听过辩手的论述后,你的立场开始左右遥移。你会觉得正反双方都有理。如果你再重新看一遍《奇葩说》,你会发现,每个辩手在佐证自己的观点前,都会讲一个故事,让你沉浸在故事里。当你思维被故事束缚后,你就很难第一时间想到,故事是否还有另一种可能性。这就是拟态环境的厉害之外。
做为新闻从业人员,我对所有看过的新闻,一直抱有怀疑的态度,不敢全信。如果你问我,该如何甄别这些带有欺骗性的新闻,我会给出以下三点建议:
第一、不要迷信权威,他们也是普通人,他们也会犯错。
第二、学一些简单的理论模型,比如,旁氏骗局,锚定思维、复利等,懂得这些理论模型,你就可以识别大多数的新闻陷阱。
第三、尽量保持自己独立的思辨能力。不要人云亦云,轻易放弃自己独立思考的权力。
好,今天的演讲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