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才无意间读到同样通过阅读经书进行修行的文章,都是芸芸众生的普通人,倒更容易相互理解。
翻看他简书中的文章,有写与母亲关系的,有讲别人经历而自己悟到的某些认识。记不得哪本书上说“你和母亲的关系就是将来你处理所有关系的模式”,作者文字中流漏出的纠结,矛盾与自己何其相似。作者文笔的僵硬也让我看到自己写作的尴尬。某个瞬间,我会以为这是我自己。再看看他的介绍“小镇做题家”,我似乎了然了什么。
有一篇写与自己和解的文章,讲了一个同学幼年自杀未遂后被母亲发现多年耿耿于怀,那个同学内心深处该是多么凄凉,以致多年后才突然意识到被母亲发现之时自己就已经死了。
为什么专捡这两处呢?读着时,我就想起曾和同事争执的一个问题,同事当时在考心理咨询师,坚定认为随着生活条件变好,人的心理问题越来越多,刚应了那句“饱暖思淫欲”,不知我哪来的自信,就是认定她仅仅在背书,我认为,不是生活条件变好了,人的心理问题多了,而是生活条件好了,有更多心理有问题的人暴露出来了,因而给我们造成的印象是现代人的心理问题特别多,例如抑郁症,焦虑症等等,实际上,曾经困难时心理扭曲等问题也不少,只是没有机会得到之间,甚至没有机会发声,记得我小时候经常听到熟悉的人讲,谁谁疯了。那些经济困顿的日子,很多家长承受着繁重的压力,更可能没有精力耐心去关注孩子内心的需要,何况那时对心理问题的普及远远低于现在,家长很可能从没放心上,那个北大与父母绝交的例子不正说明这点?孩子即使有了问题,家长连意识都没有意识到,怎么可能专门去治疗?
所以,很多贫困家庭子女的心理问题不见得比富裕家庭的少,只是他们更隐形。当然,我也不是说贫困一定会带来心理问题,我只是想说,物质生活的高下与心理问题的多少并没有必然关系,而爱,理解,支持这些可能是孩子成长中最大的营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