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关于决策,你不可不知的「前景理论」

关于决策,你不可不知的「前景理论」

作者: 花儿笑2016 | 来源:发表于2020-05-14 21:21 被阅读0次

    你参加了一个电视闯关节目,幸运地闯过第一关,如果现在停下来,你可以拿到3000美元(乘以汇率7大概21000元人民币),开开心心抱回家。如果继续闯关,有80%的可能性闯关成功,你将拿到4000美元(70000元人民币),更加开心地抱回家;也有20%的可能性闯关失败,一分拿不到,流着悔恨的泪水,两手空空垂头丧气地回家。

    第一关结束时,你如何选择?是见好就收,停止闯关;还是赌一把,继续闯关?

    从日常决策到科学研究

    你面临的选择可以简化为如下两个选项:

    A:确定获得3000美元;

    B:有80%可能性获得4000美元,20%可能性啥也得不到;

    数学家阿莱做过这个实验,实验结果显示,95个被试中,80%的被试选择A,20%的被试选择B(Alias,1953),为了讨论方便,我们把这个实验叫实验一。

    人们总是选择他觉得更好的那个选项。显然,在大多数人的心理,选项A好过选项B。「好」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某个结果带给人内心的满足、愉悦感,如果用一个数值表示这个感受,称作主观效用值。那么选项A的主观效用值大于选项B。

    这就是 「心理物理学」,它是研究心理量与物理量之间的数量关系,主要是心理量的计量问题。比如给你一个苹果,一个梨,你选择哪一个?你觉得苹果卖的贵,梨卖的便宜,在你的心理,苹果的效用值大过梨,所以你选择苹果。你更喜欢吃梨,在你的心理,梨的效用值大过苹果,你会选择梨。假设你是一个机器人,一个数字X输进去,经过一系列的算法加权,变成了另一个数值Y。那么X就是物理量、客观值,Y就是心理量、主观效用值。

    在数学的概率论中,一个结果的客观值,等于财富值乘以发生的概率。比如

    V(A)=3000 × 100% = 3000(美元)

    V(B)=4000 × 80% = 3200(美元)

    如果你不喜欢看公式,可以理解为,选项A很清楚,就是得到3000美元,而选项B有80%的可能性得到4000美元,肯定不如直接得到4000美元,80%就相当于给4000美元打了折扣,8折。

    V(A)、V(B)代表选项A、B的客观值,A的价值小于B的价值。然而,实验结果显示,人们并没有选择B,显然,主观效用值不等于客观值,也就是心理量和物理量不一样。那么,这个主观效用如何计算呢?我们需要对财富值和概率算法加权,如下:

    U(A)=u(3000) × π(100%)

    U(B)=u(4000) × π(80%)

    这个又如何理解呢?

    U(A)、U(B)是选项A、B的主观效用值;u(3000)、u(4000),表示3000、4000美元的主观价值,即财富的心理物理学;π(100%)、 π(80%),说的是概率100%、80%的在人们实际决策中发挥的权重,即主观概率,是概率的心理物理学,也就是实际打了8折,在你内心里的感受上感觉打了几折。把主观效用值的公式一般化,可以表示为

    U = u( w ) × π( p )

    这个公式是「前景理论」的核心,前景理论(Prospect Theory),也叫展望理论、预期理论,说的是不完全理性的你实际是如何做决策的。在前景理论以前,经济学中把人当做是理性的人来研究。1979年,丹尼尔-卡尼曼(Daniel Khaneman)和阿莫斯-特沃斯基(Amos Tversky)发表了《前景理论:风险决策分析》,质疑经济学公认的决策模型,并提出了替代模型:前景理论(Kahneman & Tversky,1979)。2002年,心理学家丹尼尔-卡尼曼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对,心理学家获得了经济学奖。颁奖词是这么说的

    for having integrated insights from psychological research into economic science, especially concerning human judgment and decision-making under uncertainty.

    因其将心理学研究的见解融入经济科学,特别是关于不确定性下的人的判断和决策的见解。

    前景理论,就是不确定状况下的决策。它在卡尼曼的成就中占据了至少半壁江山。对于u( w ) 和π( p ),前景理论给出了它们的函数图形,描述了面对选择时人们的心理特点。

    主观价值:4000美元(w)在你心里值多少钱?

    我们先来看看主观价值u( w )如何影响你的决策。它的函数图形如下图


    图1

    横轴表示财富的收益和损失,即公式中的 w,对应你在闯关节目中收益的3000美元、4000美元。纵轴表示变化的财富在你内心产生的效用,给你带来多少快乐、产生多大痛苦,对应公式中的u( w )。也就是实际的3000美元在你内心值多少钱。这个图描述了客观的物理量——财富对应主观的心理量——效用值,即现实中的财富在我们内心值多少钱,我们人类的心理非常有意思。接下来,我们从三个角度来阐释这张图。

    相对于参照点的收益和损失

    你在口罩厂工作,疫情当前,你带着英雄主义的豪情,为公司、为国家、为世界加班加点,公司产量翻了好几番。2月份,发现工资比1月多了5000元,你手舞足蹈,怀着无比开心的心情回家将钱交给老婆,你的努力没有白费,全家喜乐融融。3月份,同事告诉你,这个月工资比2月多了8000,你赶紧翻看手机,自己只多了5000,心情一下子跌落下来,闷闷不乐,郁郁寡欢,胡思乱想。你的老婆看到你又多了5000,依旧露出了桃花般的笑容。

    你的总财富都是多了5000元,为什么心情差别这么大?参照点不一样。2月份,你的参照点是你1月份的工资,相当于你收益了5000元;3月份,参照点变成你同事的工资,你内心里觉得损失了3000元,而你老婆的参照点是2月的工资。心灵鸡汤告诉你,不要和别人比较,那是要动用理性的力量,用客观值来说活,而「比较」是人类的天性。

    你的朋友小明和小亮,当下资产都是100万,然而一个愁眉苦脸,一个兴高采烈,猜猜为什么?小明家底厚,以前资产有1000万,投资失败,只剩100万;小亮白手起家,以前只有10万,买对了股票,增加到100万。财富在我们内心的主观效用不是由财富的绝对值决定的,而是财富的变化值,对应横轴的收益和损失。

    这似乎是显而易见的,然而在前景理论出现以前,经济学的主流决策模型——期望效用理论(Expected Unity Theory)一直都是以财富的绝对值,即总资产来计算主观效用的。1738年,伯努利首次提出了期望效用理论,1947年,冯-诺依曼和摩根斯坦将期望效用理论公理化,做了严格的数学推导,使之成为经济学的主流决策模型。马科维茨在1952年首次提出效用是定义在收益和损失上,阿莱也提出了一些违背期望效用理论的"阿莱悖论",但一直没有一个模型可以取代它。直到卡尼曼提出了替代的前景理论。

    收益和损失是前景理论的基础,此外,财富的主观价值还有以下两个重要的特点。

    边际效用递减

    什么是边际效用递减?

    同样的事情,人们做得越多,它带给人们的满足感越少。——百度百科

    比如你给女朋友买了第一个包,她非常开心,当你给她买第10个包时,她还像收到第一个包那么开心吗?显然没有了。

    美国总统罗斯福连任三届总统后,有个记者问他有什么感想。总统啥也没说,拿出一块三明治让记者吃,记者很懵,带着满心的疑问吃了。总统又拿出一块三明治,记者更懵了,勉强吃下。总统又拿出第三块。记者实在吃不下了,只好婉拒。这时罗斯福总统微微一笑:“现在你知道我连任三届总统的滋味了吧。”

    这是边际效用递减的生动例子,假设记者吃第一块三明治的满足感,即主观效用值是30, 吃第二块满足感变为40,那么第二块三明治的效用值只有10。第三块就更少了,可能已经是负值。这就是边际效用递减。

    为什么雪中送炭带给人的感动大于锦上添花?因为边际效用递减啊。

    对应上图,我们看到在收益区间和损失区间,函数都逐渐平缓。随着收益的增加(横轴),同样的收益带给人的主观效用(纵轴)是递减的,损失也是一样。

    我们先来看看收益区间,在前文的「实验一」中,大多数人选择了A,面对收益,人们害怕风险,是风险规避的。什么是风险?不确定的选项就是风险,对应选项B。在期望效用理论中,效用值也是边际效用递减的,不过只有右半边的图形,横轴是总资产,不是收益和损失。

    再来做个选择(实验二):

    C:确定损失3000元;

    D:有80%可能性损失4000元,20%可能性没有损失;

    这是卡尼曼做的实验,实验结果显示,有92%的被试选择D,有8%的被试选择A(Kahneman & Tversky,1979),人们选择了不确定的选项,面对损失,人们偏好风险,是风险寻求的

    因为财富的边际效用递减,人们在收益区间风险规避,在损失区间风险寻求。我们也可以反向利用人性这个特点。

    你深爱着你的女友,经济条件有限,你买了两个礼物,如何送可以让礼物发挥更大效用,可以让你女朋友更开心?分两次送。从图中可以看出,收益区间边际效用递减,分两次送的效用值更大。

    如果你有两个坏消息要告诉你的女友,怎么说对她伤害更小呢?一起说,根据边际效用递减,如图1所示,一起说引起的痛苦小于分开说。并且可以先说大的坏消息,再说小的坏消息,为什么?刚开始说了一个坏消息,设定了一个参照点,后面在前面这个参照点下,觉得还可以了。

    所以,一句古谚语是这么说的:

    惩罚必需一次给足,赏赐则要一点一点给予。——马基雅维利

    损失规避

    周末加班有点累,你的富二代同事提议,来玩一个抛硬币游戏,只玩一次:

    如果是背面,你给同事发10000元红包。

    如果是正面,同事给你发15000元红包。

    你同事够意思吗?你玩不玩?

    反正我不玩。要是背面,10000元就没了,心脏受不了。研究表明,失去一样东西给人心里带来的痛苦大于得到它带来的快乐。

    对应图1,我们看到,损失区间的函数比收益区间更陡峭。也就是说,损失 w 元得到的痛苦大于得到 w 元的快乐。卡尼曼称之为"损失规避",也就是规避X元的动机比获得X元的动机更强,大约是2倍的关系。

    在谈判中,卖方的出价往往高于买方的出资。在生活中,放弃一个职业比选择一个职业难得多。这个现象被称为「禀赋效应」,说的是如果你拥有了一样物品,那么这个物品在你内心的价值要比你得到它之前大大增加。俗话说得好,「金窝、银窝,不如自家的狗窝。」禀赋效应是理查德-塞勒提出的,因为他在行为经济学的卓越贡献,获得了201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

    禀赋效应可以用损失规避来解释,失去的痛苦大于得到的快乐。

    主观概率:80%(p)在你的决策中占多大比重?

    讲完了主观效用u( w ),我们再来唠一唠主观概率 π( p ),它的函数图形如下图

    图2

    横轴表示实际的概率,也叫陈述概率,即公式中的 p ,对应你在闯关节目中的80%(0.8);纵轴表示概率 p 在你内心的决策权重,也叫主观概率,对应公式中的 π( p )。客观的物理量——陈述概率与主观的心理量——决策权重之间的关系,这是概率的心理物理学。这张图有三个区间,如图2的I、II、III,接下来,我们分别来阐释。

    可能性效应

    你带着女朋友逛街,看到路边聚集了很多人,爱看热闹的你过去一问,原来大家在参加刮刮乐抽奖活动。据说确定有0.1%的概率得到5000块,每张刮刮乐只要5块钱。你时间充足,玩不玩?

    如果不玩,你目前的钱没有变化,参照点为0元。如果玩了,100%的概率肯定损失5块,0.1%的概率可能得到5000,玩的主观效用值为 U‘=π(100%) × u(-5) + π( 0.1%) × u(5000)。如果你的内心效用值大于0,你会玩;如果小于0,你不会玩。按陈述概率计算,即假设π( p )= p,根据主观效用的边际效用递减和损失规避,U'<0,你不应该玩。

    然而,你不仅买了,而且买了十张,为什么?在你的心里,小概率0.1%没有那么小,你高估它了。

    我们来看看卡尼曼的实验,他让被试在如下的选项中做选择(实验三):

    E:0.1%的概率损失5000块。

    F:100%的概率损失5块。

    实验结果显示,17%的被试选择E,83%的被试选择F。(Kahneman & Tversky,1979)

    人们会高估低概率,这对应图2的 I 区,π( p )> p。在概率很低时,人们的主观概率大于实际的概率,这就解释了为什么人们会买概率很低的彩票。

    再来看看另一个实验,下列两个选项你如何选择(实验四),没办法,人生处处都是选择:

    G:0.1%的概率得到5000块。

    H:100%的概率得到5块。

    你选择哪一个?如果你选择G,你跟大多数人一样,在卡尼曼的实验中,72%的被试选择G,28%的被试选择H。(Kahneman & Tversky,1979),这解释了为什么人们会买超过实际需求的保险。

    在人的内心,人们会高估低概率,这叫 「可能性效应」。

    确定性效应

    看图的右上角,即 III 区,在很高的概率和确定的结果(概率为100%)之间,出现断崖式的增长。

    假设医生告诉你一种新的机器,会让你手术成功率从90%增加到95%,你愿意为之付多少钱?从95%增加到100%呢?研究表明,人们会愿意为后者付更多的钱。从95%提升到100%是实质性的改变,差值巨大,这就是「确定性效应」,即人们过分偏好确定性。

    另外,在大部分的区间,即 II 区, π( p ) < p。为什么呢?由于涉及数学公式推导,太饶人,你只需要记住:有证据表明,对于所有的 0 < p <1,有 π( p ) + π( 1-p ) < 1,这个特性就是「次确定性」,感兴趣的读者请参考卡尼曼的论文。(Kahneman & Tversky,1979)

    结语

    「前景理论」也有局限,它忽略了社会和情绪对决策的影响,也没有重视个体差异,最重要的一点是:前景理论缺乏严格的数学推导,只能描述人的行为,说明了人们会怎么做,没有说人们应该怎么做。那前景理论好在哪里?

    人啊,认识你自己。——苏格拉底

    看见人性,跳出人性的束缚;或者顺应人性,反向利用。「前景理论」,是你的透视眼镜,也是你的屠龙刀。

    参考文献

    Daniel Kahneman, Amos Tversky. 1979. 《Prospect theory: An analysis of decision under risk》. Econometrica,47:2,263-291.

    Amos Tversky, Daniel Kahneman. 1984. 《Choices, values and frames》. American Psychologist, vol. 34.

    丹尼尔·卡尼曼.《思考,快与慢》. 2012. 中信出版社.

    丹尼尔·卡尼曼, 和阿莫斯·特沃斯基. 2018. 《选择、价值与决策》. 机械工业出版社.

    阳志平. 2017-10-10.《从西蒙到卡尼曼——心理学家再次荣获诺贝尔经济学奖》. 心智工具箱.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关于决策,你不可不知的「前景理论」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aaxo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