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不是每一种方法都适合自己,但别人的成功总有我们可以借鉴的地方。
今天继续分享泰德·丁特史密斯的《未来的学校》
他们为什么选择离家更远的学校
到密尔沃基的公立学校参观时我惊讶地发现,有的学生竟然要在上学路上单程花费45分钟的时间。更严重的是,因为家距离学校很远,他们不得不放弃课后活动,也就相当于错过了读书时最美好的一段时光。究其原因还要追溯到1990年。当时,威斯康星州颁布了新的法律,允许拿到教育补助金券的家庭用代金券支付孩子在私立学校就读的学费。7年之后,州政府继续跟进,颁布了开放入学政策,允许家长为孩子选择任何一所公立学校。
这种选择模式是威斯康星州州长和受商业利益驱动的改革派人士所采用的重要政策条目,目的在于凭借自由市场原则去修复美国的学校。在他们看来,有了选择,父母就会将孩子从“辍学工厂”中转走,迫使这些学校生源尽失,关门大吉。而更好的学校则会因为吸引到更多的学生和资源而蓬勃发展。一条潜在假设就是,受人欢迎的学校基本都是不属于教师工会管理的特许学校。这样一来,选择的力量就会在削弱教师工会实力的同时提升教育质量。这真是一箭双雕。
但是,根据我在密尔沃基的所见所闻,事情并没有那么简单。许多家庭选择某所学校,不是因为这所学校更好,而是因为离家更远。如果孩子每天能在校车上多花点时间,家长就能多工作一会儿,而不用担心照顾孩子的问题。一位在密尔沃基工作多年的教育界领导这样说道:“成千上万的孩子每天都要坐着校车在城里往返,去一所不怎么样又离家很远的学校读书,而不去选择那所同样不怎么样但离家很近的学校。威斯康星州的口号是‘向前’,但自从1990年以来,这个州在教育领域一直在‘后退’。”政策总会引发相应的后果。密尔沃基花在为选择权提供支持上的钱,完全可以用在将PEAK学习纳入学校体系之中,为教师提供培训,为学生提供午餐。如果说在理想状态下,密尔沃基的选择开放政策能带来更高质量的教学和更包容的种族大融合,我在现实中却丝毫没看到这方面的迹象。
我来到密尔沃基是为了参加这里著名的电影节。纪录片《为孩子重塑教育》的放映吸引了大批观众前往市中心的东方剧院,当电影节的教育纪录片专家对在场观众说“这是教育改革领域最优秀的一部影片时”,我备感欣慰。活动现场,我与电影节的一位志愿者攀谈起来。他曾在密尔沃基的公立学校有过多年的执教生涯,当时的他并不知道我的观点和立场。那位志愿者直接给出了他关于教育的建议:“给教师们更多的尊重、培训和职业发展机会。让孩子们有更多机会通过做事来学习,而不是整天对着习题背书。”
电影放映结束后,有100多人留在现场不愿离去,在那个周日的午后,我们就教育话题展开了长达3个小时的讨论。而当时,一场绿湾包装工队的比赛正在电视上进行现场直播。在这些来自不同种族的年轻家长身上,我看到了他们对教育所怀有的十足热情。当天活动结束之后,我与在密尔沃基教育界工作多年的15位社区领袖进行了座谈。我请他们用头脑风暴的方法,讨论怎样能在10年间令密尔沃基的学校超越芬兰的教育水平。他们都纷纷表示不可能。这些老一代领导者似乎早已被现实折磨得疲惫不堪。多年努力之所以毫无成果,与那些听起来冠冕堂皇却对学校毫不奏效的政策有着不可分割的直接关系。
我们总是想当然地认为,家长会在充分了解情况之后做出明智的决策,为孩子选择最理想的学校。而绝大多数成年人都只知道从表面上来判断一所学校的优劣——基础设施、考试分数、工作人员的外表,有时候还要看学校的宗教信仰。错误的印象造成了许多家庭的错误选择。他们需要为此支付极为高昂的私立学校学费,为了追求更高的考试分数而去购买天价学区房,要么就是将孩子送到城市另一端的学校上学。每当遇到赋予人“选择权”的政策,这些选择都仅停留在学校大门之外。一旦走进学校,学生和老师都会因整个社会强加给他们的全力以赴追求考高分的任务而彻底丧失主动性。这些教育“选择”政策只允许家长在几个早已不合时宜的选项中进行选择,无异于自欺欺人。教育变革的关键,在于为我们的学生和老师赋予真正有意义的选择权。
我也不看好终身教职制度,无论是K-12学校、大学、政府,还是任何企业或机构,这种制度都不适用。而我此行一路上所见到的教师,全部都对教育事业充满激情,非常敬业。只要为学校配备一位优秀的领导者,其教学团队便会很快开始追随这位领导的脚步,而学校究竟是私立、公立还是特许并不重要。同样,教学团队的快速发展也能带动校领导的进步。然而,20多年来,教育界只知道围绕着终身教职制度、特许学校和教育补助券等话题打转,根本没有考虑到“重塑学校”这个首要问题。
打蛇打七寸,政策的制定也一样。如果找不到问题的症结所在,只是一味的出政策也只是思想上的安慰剂罢了。
教育的目的往大了说是培养国之栋梁,往小了说是学有所成养家糊口。如果一个接受并完成学业的年轻人,不能为社会所用、不能自食其力,那一定不是这个年轻人的错。
所谓的现代学校只不过是适应工业化发展的教学工厂,早已与当下的实际需要相脱节。改革的方向应是突破,而不是在故纸堆里进一步内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