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学生子路曾经问他:“听说一个很好的主张,是不是应该立即去做呢?”孔子回答:“如果家里有父亲和兄长,应该先向他们请教再说,怎么能马上去做呢?”后来,学生冉有也如此问,孔子回答说:“听到了就应该马上去做。”学生公西华目睹此景,十分疑惑地问孔子:“您为什么给他们两个完全不同的答案呢?”孔子解释道:“冉有做事容易退缩,因此我要鼓励他;子路胆子大得惊人,做事容易冲动,因此我要抑制他。”
孔圣人一直倡导因材施教,其实就是用对症下药的方法对学生进行教育,于是在他的三千弟子当中涌现出了七十二位贤人。王阳明也是桃李满天下,他善于从不同的学生身上发现其独特的人格魅力,并坚定地认为每一个学生都可以被教导成为圣人。其实,对症下药恰恰印证了心学的最精妙之处,它将甄别每一颗心的不同当作了重要而神圣的命题。王阳明的一生中,曾经多次强调让大家倾听心声,目的就是为了让大家从社会大染缸之中寻找到属于自己的颜色,找到适合自身成长和发展的人生路线图。也只有在相似中寻找不同,我们才能获得最真切的感悟和最丰厚的人生业绩,这就是王阳明所倡导的做事情要“对症下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