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风筝的人》是阿富汗作家卡德乐·胡赛尼的处女作,一经出版就广受好评。有人说它是一本政治小说揭露战争带给阿富汗人民的苦难;有人说它是一本人性小说彰显人性善恶;也有人说这是一本友情小说歌颂友谊的纯真伟大。“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我眼中,这是一本关于成长的小说,它教我们“有良知的人才知道痛苦,当罪行导致善行,那就是真正的获救”。
富足之家的少爷阿米尔、仆人阿里之子哈桑,两人一起长大、情同手足,亦主仆亦好友。阿米尔的母亲因生产阿米尔时难产早逝,深爱妻子的父亲,因此对阿米尔冷漠寡情,并不断向好友拉辛汗抱怨“一个不能为自己挺身而出的孩子,长大以后只能是个懦夫”。阿米尔极度渴望得到父亲的认可和赞赏,他把希望寄托在风筝大赛夺魁上,只要哈桑能追到最后的战利品他就成功了!哈桑向阿米尔大声喊道“为你,千千万万遍!”后去追寻战利品,却迟迟未归。阿米尔在寻找哈桑时恰好碰到以阿塞夫为首的恶棍,正在对哈桑施以暴行,胆怯和懦弱让阿米尔选择视而不见。
从此,罪恶感和自责的痛苦在阿米尔心中生根发芽,他厌恶自己的懦弱,他厌恶哈桑的一如既往热情。他有数次机会直视自己的错误获得哈桑的原谅,但他选择了继续隐瞒,选择了退缩,选择了逃避。心中的痛苦和极度愧疚最终让他走上极端,嫁祸哈桑以偷窃之罪,最终逼迫哈桑父子离开。哈桑的离开,并没有让他心中的痛苦得到缓解,哈桑的那句“为你,千千万万遍”、“棕色灯绒裤上滴下的鲜血”等场景一直在他脑海中盘旋,让他无数次从噩梦中醒来,给他带来更深的罪恶感和更深的痛苦。
时过境迁,阿米尔父子为避战乱,迁居美国。阿米尔娶了同样有不堪过往却勇于直视而获得原谅的的妻子索拉雅。他一直渴望自我救赎,却没有妻子那样的勇气;他一直渴望洗刷自己的罪行,却没有父亲“慈善赎罪”的实力;他一直渴望当面弥补自己的错误,却再也没有哈桑的消息。父亲去世的哀伤、自责的痛苦、无子的落寞,让他愈发煎熬,只是这煎熬被刻意的压在心底,被沉淀在人生的时间长河,等待的只是一波涟漪将之从河底泛起。涟漪来源于拉辛汗,父亲一生的挚友,自己幼时仰慕的对象,给过自己最大肯定和鼓励的长者。
父亲的好友拉辛汗,在病重之中邀请阿米尔去巴基斯坦见最后一面。阿米尔在拉辛汗口中得知哈桑是自己同父异母的弟弟,并业已在战乱中被塔利班残忍杀害,留下孤儿索拉博独自在喀布尔的孤儿院中,拉辛汗要求阿米尔救索拉博于水深火热之中。阿米尔有过愤怒,愤怒于父亲的“伪善”和“隐瞒”;有过犹豫,犹豫于自己将深入险境而失去现在安逸的生活。但他最终选择踏上救赎之路,救侄子于虎口之中,救自己于愧疚和自责之中,救父亲的灵魂于深深的遗憾和无限的悔痛之中,做回自己想做的自己,父亲和拉辛汗想让自己成为的自己。
时隔15年重返家乡,目睹祖国的满目疮痍、故居的物是人非、故人的面目全非,他压抑心中的悲伤,压抑心中的愤怒,直到他看到曾经伤害哈桑,现在又在伤害其子索拉博的恶棍阿塞夫,他释放自己的愤怒,他发泄自己的悲伤,他找到了自我救赎的道路,他曾经的罪行激发此刻无畏的善行。他和阿塞夫以命相博,用鲜血洗刷曾经的屈辱,用鲜血涤去曾经的罪恶,用鲜血来回报哈桑一世的友情和浓于水的血亲之情。纵然不敌亦不悔,纵然丧命亦不惧!索拉博像他父亲曾经做的那样,用弹弓救了阿米尔一命,并成功逃回巴基斯坦。
年少却饱经磨难的索拉博,善良而多疑。他纠结于伤害阿塞夫会遭到真主的谴责,他疑心于阿米尔再次抛弃自己,他厌恶现在的举目无亲和充满伤害的世界,渴望过去的安乐祥和和充满温情的家庭。就在阿米尔向他透露,让他暂去孤儿院以获得收养资格的时候,孩子脆弱的心灵彻底崩溃,他选择自杀以逃避现世的苦难,这又给刚刚完成自我救赎的阿米尔增添了新的“罪恶”。他和妻子决定将索拉博带到美国,带在身边,他渴望打开少年的心门,他渴望少年重拾年少的快乐,但少年的心门紧锁,愁眉不展。直到又一场曾让他埋下“罪恶种子”的风筝大赛,他向索拉博喊出哈桑曾经向他喊出的那句“为你,千千万万遍”。阿米尔看到索拉博脸上泛起微笑,“它只是一个微笑,没有别的了。他没有让所有事情恢复正常”,即使只是这样一个微笑,“但我会迎接他,张开双臂。因为每逢春天到来,它总是每次融化一片雪花;而也许我刚刚看到的,正是第一片雪花的融化”。阿米尔,向着风筝,向着战利品,像哈桑当年那样,一路追去,一直追去。
对阿米尔来说,两场风筝比赛,两次对风筝的追逐,一个是恶之始,一个是善之始,在对风筝的追逐中,完成了对自己的救赎,完成了成长和净化。我相信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只属于自己的风筝,那么,就请你静下心来,好好读完这本感人至深的《追风筝的人》,然后问问自己——你想追的是什么样的风筝,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