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际新闻
面对国际新闻,普通读者多是秉持着比较淡漠的态度,尤其是一些从未听说过的国家,对于美国、日本、韩国等对我们日常生活影响较多的国家却还保持着一定的热忱。对于某个地区发生的悲惨新闻,读者未表示出较多的关注和留意并不代表大门都是冷血动物,也许只是因为我们没有办法“感同身受”。
德波顿认为“理想中的未来新闻机构,将会意识到人们对于异常事物的关注取决于对常态的熟知······如果对亚的斯亚贝巴的街头派对、秘鲁人的浪漫爱情和蒙古人的姻亲关系有所了解,下一场发生在那里的毁灭性台风或暴力政变,就能引来受众多一点的兴趣。”(P73)
这就要求我们的新闻工作者花费更多的心思,去挖掘这个世界上更多的信息,把丰富多彩的世界展示在受众面前,让他们开眼界,而不是只知道自己国家或者几个发达国家的消息,那样会产生“这个世界也不过如此”的想法。世界本是一体,我们需要多了解他人、在灾难时悲悯他人,否则当我们自身遇到灾荒,世人也会将我们忘记。正如作者说的“国际新闻应该建立途径,让我们在彼此眼里变得人性化,以克服表面上看似无法逾越的地理、文化、种族和阶级障碍,营造天涯若比邻的氛围。”(P74)
除了营造这种近邻氛围,多了解外部世界还能帮助我们更好的了解自己,通过比较,就可以“借此评估自己的国家和生活方式,从中看清国内的各种怪象、盲区和优势”(P75)都说有比较才有幸福感,“异国他乡的报道,可以引导我们对祖国那并不完美的自由和相对富足产生新的认识与感激,俄日不是像过去那样以为报以指责和埋怨”(P76)。人们调侃《新闻联播》最后五分钟都在说“别的国家有多惨”,想必这就是其中原因吧。
在新闻报道中,“摄影”占据了很重要的一部分,有时候千言万语的描述不敌镜头下的一个眼神,这在许多灾难报道中尤为突出。记者再怎么描述现场家属的悲恸,都比不上人们直接看到他们眼里的哀伤和绝望来得直接。而在日常新闻阅读中,我们会发现这类优秀的新闻摄影越来越少,多了摆拍,多了通稿惯用照片,似乎“完全忘记了摄影的潜力——它本是一介信息载体,也肩负着重要职责:在我们一再自负而莽撞地认定自己早已熟知世界的状况下,图片能够引领我们以适当的角度重新认识世界。”(P110)这也是越来越多的人喜欢拿起手机拍照的原因吧,一千个观众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于世界的美,我们每个人的认知都是不同的。
五:名人新闻
【仰慕】
当下中国社会,对偶像的崇拜日益火热,粉丝经济不断刷新新的记录,有人批评说他们是脑残粉,而粉丝们自己却说“你们不知道他们有多努力”。实然,站在不同角度、有着不同经历的人观点自然不同,你不崇拜这些偶像明星,那至少会有个什么崇拜的人物,大家都是在一个圈子中,何必相互喷来喷去。
微博中时常会有这样的新闻:“某某组合在某地举办演唱会,粉丝离场后剩下成吨垃圾”、“某某人开演唱会,粉丝离场后自觉清理垃圾”、“某某明星在火车站被粉丝围堵,不得不换乘火车离开”······媒体会批评、社会受众会批评,究竟这种崇拜的劲头应该怎么对待?
作者认为“预期压制我们对名人的痴迷,不如将这种冲动引向最明智、最有成效的方向。”(P148)就像新闻里展示的那样,既然粉丝行为会截然分成两种,那么就说明他们是有被引导向正确方向的可能性,而如何引导,除了粉丝内部自己的规则,媒体的报道、评论员的评论都是有必要的,而且切不可以一种强硬的姿态。
德波顿这一章中关于“仰慕”、“嫉妒”的一些论点让我记忆深刻,颇受启发。其实有偶像、有崇拜的人无可厚非,我们都是平凡者,但心中也许都有一个不平凡的人,当我们在社会找到这样一个和内心契合度很高的人的时候,难免会心生崇敬。面对这些人,我们应该仔细想想,“真正打动我们的是什么?”(P151),应该“用其态度和成就极力自身,从而取得生活中更大的成功与满足“。除了粉丝自身的反思,新闻机构也应该在采访报到名人时注意,不是一味的呈现他们表面的成功,每份成功背后都有着它的付出,若只宣扬成功,会让粉丝盲目追求成功。报道的核心应该是“召唤受众向值得称羡的人学习,以成为最好的自己。”(P152)
【嫉妒】
除了羡慕、崇拜明星,我们很多时候还会嫉妒,我们都体会过嫉妒,但并未有多少人深刻地思考过嫉妒的源头是什么,到底为什么我们会嫉妒?因为个人的平庸与媒体中那些成功人士之间巨大的落差,是我心中想成为的人离我过于遥远,而有的人却轻而易举。
德波顿在这一小节中的陈述,我觉得更多的是对每个个体的对话,而不只单单是对新闻机构所说。他说“聆听嫉妒发出的声音,我们才可以迈开痛苦却必要的步伐,实现真正的自我”(P158),“我们嫉妒的每个对象都犹如一篇拼图,拼接起来便可窥见我们自身的未来景况”(P158),“当我们对他人成功道路上的付出知道的越少,就越容易对他人的成功感到嫉妒”(P159),“不应该因为自己的生活够不着某个毫无真实性的标杆,就开始顾影自怜;或只是因为无力挑战某些心惊肉跳的障碍,就开始自我埋怨”(P160)。
这几句对于现在的我十分受用,把他们当做一些生活箴言,时刻提醒自己。
【成名的渴望】
在网红大火的现在,成名的渴望似乎愈演愈烈,各种炒作都只是为了自己能够“火一把”,就连高中生们似乎也想分一杯一夜爆红的羹。比如前段时间在微博上备受争议的sunshine女子组合,亳州三中的五个小姑娘组成组合宣布出道,之后出歌、参与网络综艺自制剧,这让我不得不怀疑这也许是一次炒作,也好奇前段时间的“火”能延续多久,或者之后还能有什么“雷人”的事情发生。
人为什么想要成名呢?德波顿认为促动成名的动力是被尊重的愿望。看到这个观点的时候我还不太理解,成名和被尊重有多大关系呢?难道更多时候不是为了利益吗?作者认为“在大城市,······纷纷扰扰的生活让冷漠成为常态,而尊重则成为智能严格配给的稀缺商品”(P163),名人就不同了,他们“可以四两拨千斤地从他人手中截取善意和尊重。只需报出一个响亮的名字,就可立时收获普通人要花费数年、耗尽心神才能得到的东西。”(P163)这也许反映的也是一个社会的现状吧。当社会中尊重都成了一种稀缺品,那么这个社会是不是在某些方面有了问题呢?
“就现代世界对名人的沉迷而言,与其说我们所处的时代太多肤浅,不如说是太过残酷。名声已经成为达到目的的手段、获得善意尊重的捷径,然而,其实尊重也可以用不太依赖名声的方式获得,比如通过善意,而不是杂志封面。”(P166)至于我们的新闻机构能做的,就应该是“想办法让善意、耐心和关注成为普照的阳光,洒落在更多人尤其是年轻人的身上”(P166),毕竟我们的社会中值得崇拜的职业还有很多,毕竟年轻人是祖国的未来。
(未完待续)
【转载请联系作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