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了好久的记忆法今天终于完稿啦,很感谢好朋友们对我的信任,同时一直提醒我来更新,因为最近事情太多,拖得时间也比较长。
当然为了更加系统,同时也让自己更加清晰,我不断地进行整合,梳理逻辑框架,在纸上起草了得有近10遍了,因为现在的记忆强度没有那么高,可能有些小方法暂时想不起来了,但核心的都在。很多方法我又在最近的一个月里进行了验证和补充,是一篇比较长的文章,需要耐心,这次我还加了语音(见公号),因为咱也没有配置,音质比较差,还请多多包涵。
---本文的梳理思路
1. 简单说一下记忆法的形成过程
2. 关于记忆你必须要知道的事实
3. 手把手告诉你我是如何背书的
4. 背过的东西该如何复习
一.记忆法的雏形
我开始记忆东西还要从专升本说起,那个时候专业课需要背管理学,为了印象深刻我就每天在教室回宿舍的路上给Vicky 讲我当天背诵的东西,就如当时的“彼得原理”我给他讲不清楚,我们讨论了好久,费了好大劲,我现在依然还清晰的记得这个原理。
有一次他问我是怎么记忆东西的,那个时候我其实没有步骤的,但是为了表现自己,我特意花了很长时间给他写了一个我背诵的步骤,他夸奖了我一番,我们还为这个方法起了名字。
记于2018年|夏除了给他讲,我还会给我同桌讲,我给她讲背诵的逻辑。当得到肯定后我有了一定的自信,我更愿意去表达去复述,所以当时我是可以把管理学这本书从头复述到尾的。尽管最后考试考了很多书以外的东西。
但就是从那开始,我对我记忆方面有了一点信心。
进入本科后,每当到期末考试,我就借此锻炼我的记忆能力,所以每次考试我都能将每一科的内容装在大脑里,考试时脑子里像看着课本一样翻书。
经历了考研这一高强度的训练后,我在记忆方面又有了一些新的认识,我开始不断的去寻找我这些做法背后的科学依据,找到后让我对此更加确信。也就有了今天的这一套整理。考研时我的专业课共6本,其中有3本我是可以完整复述的。专业课一124, 专业课二137 不算高也还说的过去。
二.关于记忆你必须要知道的事实
我想提起记忆大家最头疼的就是背了就忘。
接下来我想告诉大家几个事实。
第一,记忆是残酷的
大家一定熟悉艾宾浩斯遗忘曲线,提起它我们首先想起按照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表去背诵东西,效果好不好呢,后面再说,我想先说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实际是在告诉我们一个原理,而我们平时只关注用这个表,往往忽略了它的本质,他背后其实一直在强调记忆的残酷性,有多残酷呢。刚背完,人的记忆是100%,20分钟后剩58.2%,一小时后剩44.2%,一天后33.7%,就先看这几个数据,20分钟后就忘得只剩一半多啦,这就是人的记忆啊,所以你觉得背了就忘正常么,太正常了!人家都用科学实验告诉我们背了就是会忘,而且呢还忘得非常快!所以我们要转变心态,不要抱怨自己背了就忘,谁背了都会忘,大家都面临着同样的问题,这个心态一定要有。虽然遗忘残酷,但遗忘本身也会促进记忆,当你去提取某个信息越费劲时,记忆的反而越深刻。
在备考期间一位同学见了我就和我说自己忘得太快了,开始时我和她说背了就是忘,如果不忘的话,我们还整天在这里背这些东西干啥了,但她始终没有摆正这种心态,每次见面还是和我说同样的话,我只好简单的回应一下了。
第二,记忆就是重新改造大脑
基于生命科学的研究,大脑是由上千个神经元细胞构成的,记忆的本质就是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形成链接,轴突和树突连在一起,即通过发放化学分子使快速传递信息的通道变宽,长出新的轴突和树突,这会产生明确生理结构上的变化,形成新的神经回路。
可能这段话比较难理解,没有关系,我们只需要记住一个道理就可以:我们在记任何东西时,大脑都会发生很多生化反应,发生很多精微复杂的过程,所以我们在记忆时烧脑是正常的。有的同学知道了这个原理后可能说记忆怎么这么难啊,好复杂,但我却不是这样想的,当我知道了这个原理之后我反而有些兴奋,妈呀,太棒了吧,我都活了20几年了,我竟然还有重新改造大脑的机会,我一定要抓住,我要变得聪明些,我真是笨够了。当你变得足够主动些,你的心态会变的。
第三,每个人的记忆力都是开发未尽的,记不住东西出问题的可能是专注力而不是记忆力
我们总喜欢说我记忆力不行,我记性不好,但有科学实验表明,每个人只在使用原始记忆的10%左右,人的记忆是开发未尽的,如果总说自己记不住东西可能是自我设限,要相信自己记忆力没问题的,也许只是需要掌握一些技巧方法。
最近一段时间我一直在背诵一些英文文章,同时也会去刻意的感受自己的状态,我发现很多时候我一直在背,但是感觉效率却并不怎么高,我进行了几天的对比后,发现是专注力在作祟,我们总以为自己在认真的记忆,但其实专注力到底有多高呢,有没有真的用心,去感受每一个句子与句子的链接,每一个用词呢。嘴巴和大脑要一致起来运转,如果注意力不能集中的话可以试着用手指读,有利于聚焦。
上面我和大家分享了关于记忆的一些认知,首先我们要知道记忆是非常残酷的,残酷之处在于忘得快;不仅残酷而且痛苦,因为记忆是生理结构上的变化。这就是事实,没有什么好抱怨的,去找方法找技巧对抗就好了。那基于这种认知,底层的办法有两个:一是增加刺激的强度,二是高频刺激。这是最底层的,在此之上可以找出适合不同人的方法和技巧。
三.我的记忆步骤
大娟的记忆法:
外有框架,内有逻辑,表达重建
记忆方法依据:
费曼学习法(即将你学会的一个知识讲给一个完全不懂的人听,直到他明白为止,具体的含义大家可以去查查)
背后的科学依据:
记忆的认知神经科学原理
我在整个记忆的过程中,有两个不变的,第一,一定要逻辑清晰,知道你正在记忆的是什么,而不是拿起书来就背;第二,永远不要有背书的心态,告诉自己我是在学习一个我不知道的东西,一会我是要给别人讲出来的(费曼学习法),要讲出来就得逻辑清晰,先讲什么后讲什么,怎么讲,怎么总结,怎么概括,这又回到了第一步,所以这两点是相通的。
1. 外有框架,内有逻辑
即刚刚第一遍学习时,做笔记梳理
(1)建立框架或导图,整体感知
我所有的记忆都是在框架中进行的,学习记忆一本书前先了解一本书讲了什么内容,有几章,学习一章内容时了解有几节内容,大概是按照什么思路写的。先大体梳理一下框架思路。这种做法有什么好处呢,我在后面总结中说。
(2) 边阅读,边思考,边整合
阅读,肯定是记忆的第一步,我相信每个人都能读懂你要背诵的东西,但是我在这里想说明一点:阅读也是拉开记忆的第一步。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每个人看到同一段文字之后,对其理解是不同的,有的人读书多,经历多,当他读到这段文字时会产生很多链接,而不是干巴巴的这几行文字本身,这种阅读背后的链接就会提高你的理解能力,增强刺激的强度。当然这种阅读理解的能力也不是一会半会就能提高的,但大家要有这种意识。阅读,理解,记忆,表达这些都是相通的。
思考,在阅读时一定要跳出文字本身思考,时刻问自己书中讲了个什么事,能不能自己简单概括下说出来,我该怎么背,不断地去梳理逻辑。这种念念有词的思考,能够提高我们对信息的敏感程度,把自己给调动起来。
整合,这里的整合就是写下来,这个写的过程不是抄课本上的概念,这里记录的是你上面经过自己的阅读和思考整合出来的东西,这种整合会避免机械的抄课本,避免记录一些可有可无的东西。
其实来到这里我们就完成了第一遍的梳理,在宏观了解了框架之后,我们深入到了文字内部,从阅读到思考到整合,其实已经反反复复的把知识折腾了至少三四遍了,甚至在思考时你会不断地重复阅读,这就是一个精细加工的过程,把知识和问题之间建立了深度的链接,其实当我完成这一步时,我看一下整合的东西已经可以开始进行复述了。这个过程并没有进行死记硬背。
在这里拉开记忆差距的可能是思考的步骤,所以我再把它拿出来单独再说一下。
阅读时该如何思考,如何梳理逻辑?
1).分块,定点,串线
举个例子:
问题:
问题看到这个题目:影响知识理解的因素。
我的思考过程如下:
第一步:分块。两大块,主观和客观。
第二步:定点。看每一块讲了哪些内容,客观上,我又可以分块,分为三块,(1)(2)讲的是关于材料,(4)(5)讲的是关于知识,(3)是关于关于教师。这三块也是定点的关键词
第三步:串线。我现在把他们串起来。我发现“老师”放在前面比较好记,这样就可以串线为“老师用材料教知识”。主观因素上我觉得没有很明显的逻辑分块,找不到自己的逻辑时就按照文中逻辑,认可他的逻辑,然后直接串线,你要相信写书的人是按照一定逻辑写的不是乱写的。一个人的什么因素会影响他的理解呢?首先经验,经验丰富了,他就想的多就会有主动意识然后寻找方法,积累多了,就有两高,认知高(认知结构),能力水平高。就这么一想就串起来了。
接下来,有了上面的思考,我就整合一下写在笔记本上
整合:
整合后记录大部分的内容我都是用这种思考方式的,包括一些名词解释定义等都可以根据逻辑搭建框架,这是一个精细加工的记录,其实这么下来就已经记住了,只剩短期记忆转长期记忆的过程了。
每次期末考试我都要写一下,舍友总说“大娟就喜欢写东西”,其实这一遍下来,我已经记住一半以上了,渐渐地这个过程会越来越快,直至我现在不需要写下来,就可以在大脑中的构建出这个逻辑框架。
2).相似的知识,对比记忆
再举个例子:北宋的三次兴学。
三次兴学很明显有些相似点的知识我们就通过列表的形式,对比记忆。例如我把上面将近一页的知识在自己一遍遍阅读思考后,整合为下面表格。表格里的知识只要我们能够理解了,就可以扩展解释,完全没必要一字不差的去死记硬背。
整合
3).精准的知识,滚动记忆
对于像英语文章这种需准确记忆的知识,我的方法:首先还是理出逻辑,进行分块,但是在背诵过程中一句一句背,背第一句,然后背第二句 ,带上第一句一起背,背第三句,带上前两句~这样滚动记忆,慢但扎实。
2. 表达重建
即把梳理的知识进行复述
经过了上面一系列有逻辑的整理之后,接下来我们就要把整合的东西讲出来,注意是讲出来,不是背,我们已经对知识经过了精细加工,有了基本的逻辑框架,不需要再去死记硬背了。我们在整理时是先了解了大体框架结构从内往外整理的,当我们去复述时就反过来从外往内进行表达。
如“今天我给大家讲一下管理学这本书,提到管理学呢,我想从六大章进行讲解,分别是决策、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创新,今天我先和大家分享第一章决策的相关内容,关于决策啊,我们要知道这几个问题,第一,第二~~~”就这样从外面的大框架往里记忆表达。这样下来你就相当于按照目录把整本书复述出来了。而不是一句一句的在"那个,那个,啊~决策是~决策是“结结巴巴的这种点状思维去死记硬背。
你可以把自己想象成老师,想象成主持人,想象成任何你想成为的人,讲给你喜欢的人,接下来请开始你的表演。如果中途有连接不上的,没有关系,停下来标记一下,接着从头开始讲,一定要从头开始,因为这就是你的断点,考试时也有可能在这里想不起来,所以你要从头开始增加此处的线索。
每次我在桌前梳理完逻辑后,我就离开桌子站起来准备开讲,具有一定的仪式感,在整个备考期间我换过很多地方,我在窗户边给大山讲,我在阶梯教室的最后一排冲着背对我的同学讲,我给背诵教室的同学讲,无论我在哪,除了我,其余的人我都当做是我的听众。当然每到周末我还有一个专门的听众,就是我的学习小伙伴,我们约定好一周见一次面,我会把一周的记忆情况复述给她听,经历了这样反复的表达,我大脑中有了自己清晰的逻辑框架,也让自己有了些信心。
整个过程看似复杂,但当真正的把握住核心再用上一些小技巧时是非常简单清晰的。现在我再来总结一下整个过程,首先我会感知一下整体框架,接着就深入细节,进行分块,定点,串线,只不过在分块和串线时会需要一些逻辑方法,比如联想记忆,比如表格对比等等。这样从小处说就会形成对一个题目的答题逻辑,往大处说对于一章,一本书的内容我也有了自己的逻辑框架,我再把它讲出来,按时复习复习,这些知识已经被你反反复复折腾了好几遍了,已经不再是死记硬背。每次我都尽量把一章的内容整理放在一张纸上,方便利用图片记忆法(下面提)。
这样外有大框架内有小逻辑框架,带来的好处不仅仅是清晰,方便记忆,更重要的是可以融汇贯通,建立知识与知识的联系,筛选知识,学以致用,同时这样你会更容易应对论述题等一些综合性的题目。
除此之外,这种方法还带给我一个巨大的惊喜。大约在10月底的某一天,那个时候我已经能够在知识与知识之间产生很多的链接,我突然恍然大明白,我意识到我这不是简单的记忆课本的方法啊,而是一个思维模式呀!我可以把它迁移到生活中去,迁移到个人成长中去,迁移到任何学习的地方!那一刻我简直兴奋极了(插一句,心理学上讲动机过强反而不利于学习,最好的状态是平静)。
你知道么,我曾经在大二时为这样的问题烦恼过,当时我就想让自己思路清晰,知道自己努力的方向,哪怕找不到明确的职业定位,起码应该知道我从哪些方面该干些什么,当然那时候只是想的多,行动力也跟不上,但时隔3年我找了自己当初想要的那种答案。于是我开始把这种思考模式迁移到任何学习的地方中去,包括现在的公号写作,其实我是在进行“表达重建”这一步。
3.整合过程中的小技巧及注意事项
技巧方法
图片助记忆。(尽量不要改变记忆的位置)
我每次都会把知识精细加工一遍,目的是把知识存放整齐,我发现我在背东西时总会去回忆我当时记的那个框架,以及它在笔记本的哪个位置,比如北宋兴学这个知识在我笔记本的右下角位置,我一般背这个知识点时就会到笔记本右下角去背,而不是今天在课本背,明天去试卷背,后天去笔记本背,尽管我后期对这个知识会越来越熟,大脑中印象最深的就是最初的那个右下角。
当时我不知道原因,只是觉得这样记得快,不会乱,后来和一位学霸交流,他说他在记忆时都是记忆图片,我想这可能就是图片或者相对位置会帮助记忆吧。再后来我了解到记忆图片可以把知识压缩,你记忆的虽然是一张图片,但是图片上却可以存储大量信息。所以尽量不要总是变动记忆的位置,在一处记,然后形成你的记忆图片。
环境助记忆
环境也会对记忆有一定的影响,如果学习环境和记忆环境相似时,我们会更容易记起相关内容,这就好像我们看犯罪电影,警察总是带着犯罪嫌疑人去现场回忆认证一样。但我们考试的环境肯定不那么容易接触到,为了避免这个影响,我们应该多变动学习场地,这样就可以给我们增加线索。
黄金时间助记忆:睡前,睡觉,醒后
前摄抑制和后摄抑制是心理学中有关遗忘的两个名词。我们可以利用前摄抑制与倒摄抑制规律提高学习效果。
先摄入大脑的内容会对后来的信息产生干扰,使大脑对后接触的信息印象不深,容易遗忘,这叫前摄抑制(先摄入的抑制后摄入的);后摄抑制(后摄入的干扰、抑制先前摄入的)正好与前摄抑制相反,由于接受了新内容而把前面看过的忘了,使新信息干扰旧信息。
如何运用这一规律来强化我们的记忆呢?'睡觉前'和'醒来后'的时间是两个绝佳的记忆黄金时段!睡前的这段时间内可主要用来复习,对于24小时以内接触过的信息,根据艾宾浩斯遗忘规律可知能保持34%的记忆,稍加复习便可恢复记忆。
另外根据研究,睡眠过程中记忆并未停止,睡眠会帮助记忆,大脑会对接受的信息进行归纳、整理、编码、储存。所以睡前的这段时间真的是很宝贵。早晨起床后,不会受前摄抑制的影响,记忆新内容或再复习,则整个上午都会记忆犹新。利用好睡前,然后好好睡觉,再利用好晨起,一定效率倍增的。
如果想记住什么请在24小时内完成
在美国科学人杂志中有一篇文章叫《串起记忆之网》,文中提到当两段记忆发生间隔大于一天,后一段记忆的存储就不再得益于前一段记忆所触发的神经元兴奋性的增强,因此将被存储在不同的神经元群体中。再简单说就是如果我们一篇文章如果是在一天内记住那将会存储在大脑的一个地方,否则就不是,就不利于提取。毕竟是认知科学实验的结论,我当时就特别相信,强迫症似的每天尽量不把知识点拆开记忆。
把自己带入课本中的角色
在记忆时要把自己带进要背的内容中去,千万不要干巴巴的死记硬背,要让内容活起来,和自己联系起来,你要感觉到这个内容和自己的关系,融合在一起。如果实在联系不起来,你要带上情绪,带上你的观点和评价去看待你记忆的这些东西。发表你的看法,这样会加大刺激强度。
每个人都是孤岛,每个人都无比孤独。然而,生活的本质就是对话。学习的本质也是对话。工作的本质还是对话。与内在心灵,与人,与万事万物,乃至与整个世界的对话。因此,一切学问都是心学。认识自己,与认识他人,以及与认识世间的万事万物,没有分别。同样的记忆也一样,要有和书本对话的心态,就如现在我和你对话。
四.如何复习
(1)复习的底层论:随时随地,高频回顾
这时候大家可能首先会想到艾宾浩斯遗忘曲线,有用么,我在尝试了一个月,管用的,但是越往后我觉得越不方便。因为我们记忆专业课知识时,完成一遍的记忆就已经很痛苦了,怎么能做到隔几个小时就开始复习呢。另外一点每一天还要根据表格复习,有时候我记错了都不知道该记忆哪章了,这个过程太刻意,我觉得也比较麻烦,所以后来我放弃了。
那怎样的频率是最好的呢,老师说学霸都是随时随地复习,快忘了时就要复习。开始我觉得不可能,这得多慢,比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表还慢。
但是我听了下面这个例子以及经历了5个月的无效记忆后,我痛彻心扉的相信了。
我们的记忆过程实质是从瞬时记忆到短期记忆到长期记忆再到终身记忆的过程。如果不及时的把知识从短时记忆转换成长期记忆,那么我们将浪费数倍于你初学一个知识的时间。
短期记忆转长期记忆的过程就好像我们在烧水,每当在水快烧开时我们就拔掉电源,那这样我们将用无穷的时间和能源烧不开一壶水,我们在第一次记忆时,记住了,然后放下,等已经忘了,再开始背,这个时候虽然比第一次熟练,但从保持住100度的水继续烧和从30度再重新开始烧是不一样的。
再回想我从7月份开始背专业课到了11月份,5个月的时间我竟然看到题目时说不出一个答案!当时我真的很痛苦,心想还有不到一个月我该怎么记忆这4本书啊,这个时候我才深刻理解烧水模型,才理解学姐说的“我没有数着背几遍,我是背过一个算一个”,再来想想什么叫背过一个?
所以从那开始我便保证让自己不忘知识,每天背专业课时都要复习前面的,滚动前进。有的人可能会说这不更慢,更痛苦么,痛苦是有的,本来记忆就是残酷的,其实当我们经过了第一步的“逻辑构建,表达重建”后,在复习时会很轻松,我专业课2完全是这个思路走的,一路顺畅。
但专业课1 开始自己没有梳理,直接记忆的课本,发现后期没有整体架构,曲曲折折,走了太多弯路,最后才开始用了买的学姐的笔记,但因为不是根据自己的思路整理,还是有点死记硬背的嫌疑,但比课本概括了很多。这种方法看上去很慢,大部分人也是沉不住气的,总想赶进度,但是你要知道只赶进度背不过,一次次返工会更慢。我就是一直逼着自己慢下来往下背,其实到了后期会越来越快,前面的看一眼就能瞬间想起来,就这样我推进了半个月背完4本书,专业课2的两本书和教育学的一本书可以完整复述。
另一点其实每个人都有创造性的,我们可以换着花样去背,每次都会关注不同的细节,不断地加深理解。前面的内容会越来越熟,直至你拥有复现能力。
后来我遇到了一个记忆学霸,我迫不及待的想知道他对于知识的复习频率,他告诉我“觉得大脑对知识点模糊了就去看”,这让我更加确信老师说的学霸都是随时随地复习。而且我发现他所有的记忆都是在调动复现能力,这是比较困难的一件事,我还做不到,后面有这个会具体介绍
(2) 复习过程中的小技巧
1)多次重复效应
不要在一小时内记忆1遍,要快速多遍。
2)间隔效应
不要一天花5小时来背5遍,要在5天里每天花1小时。
3)利用好你的录音机
我的手机录音里全是自己背诵的知识点,就是我在第一遍“表达重建”时自己录下来的,每次我去食堂的路上,回宿舍的路上,如果自己实在太累不想复现知识,我就打开录音机戴上耳机跟着自己录音的思路走。
4)填格子
记忆是需要持续的,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人是有惰性的,有时候我们就是不想去背,我就使用了填格子的方法。做成日历表格的形式,每一个格子里都记录着当天背诵的题目,在背每一个题时我还会写一下预估时间,完成时间,这有利于提高专注力,提高效率。渐渐地我就像是有强迫症一样,一定保证每个格子都不能空着,这样既保证了每天的背诵,看见每一个题目的背诵情况,还形成了背诵记录表,知道下一步背哪,应该复习哪。
5)随时随地测试
我在后期记忆时,是把背过的题目都写了下来,每天就拿着那张纸给自己测试哪个题背过,哪个没有。什么叫背过,就是你看到题目能清晰的出现它的逻辑框架或者答题要点,不需要出声背,在脑子里复现一下就可以。当然这是背诵后期才这么做的,如果可以要提前测试自己,用真题测,用逻辑框架测,用目录测,用纸条测等等。
测试有助于提高长期记忆,比常规的学习可以提升50%的学习效果,所以要随时随地考自己,在最后的冲刺阶段我吃饭时,来回的路上所有的零碎时间几乎都在测试自己然后复现知识。
6)复现能力应用
当我不想出声背诵时我就开始调动这个能力,什么是复现?就是你闭上眼睛,大脑里像过电影一样在记忆,我一来到期末考试就用这个办法,所以考试时我能闭上眼睛像翻课本一样来搜索知识点。但是这个方法需要注意力特别集中,因为你不出声,闭上眼睛复现有可能一会就走神,有可能还会睡着。我做的唯一 一次突破极限就是从早上9点到下午3点,中间没有休息把整本书背完,就是用的复现的方法。当然他也有有意思的一面,有时候我就倚在椅子上闭着眼睛复现,有好几次被同桌误认为是在睡觉。
当然我还是比较佩服那个记忆学霸的,因为他说他可以总是调动这种能力,我只经历了那一次最深刻的感受,包括现在我也做不到,我现在的做法是首先闭上眼复现,当注意力不能够集中时,再拿起笔边复现边写几个关键词,如果这个时候再不行了,那我就要站起来开始我的表演了,开启演讲表达模式。
今天我和大家分享的这个记忆方法不仅仅可以用来背诵课本知识,它可以迁移到我们任何学习和记忆的过程中去,让我们形成一种做事和思考的模式,渐渐地你会逻辑清晰,成为一个头脑清醒的人,我一直在有意识锻炼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底层的方法就是运用了我的这个记忆法,现在我毫不保留的把它分享给大家,不一定适合每一个人,但如果能给你带来一点点启发我都倍感荣幸,如果我有表达不太清晰的地方或者你有更好的方法和我交流,欢迎留言或者给我私信,我们一起学习,共同进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