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面的这位家长明显是一位不太爱学习的父母,但又深知言传身教的重要性,很想成为孩子的榜样,让孩子觉得自己的父母也很爱学习,因此也爱上学习。
现在高中生的父母素质普遍偏高,但父母自身的阅读能力与学习能力不容乐观。当然,你可以说父母都很忙,事实上一些能读书的父母自己也很忙,这个借口的充分性值得怀疑。
不过类似上面这位家长的父母不在少数,这类父母,在孩子面前就可以装一装,装成一个“爱学习”的父母。
莫言曾说过:“很多农村父母也能培养出优秀的儿女,因为在教育方面,很大程度上,是家长的态度决定了下一代的幸福感和价值感,而不是他们的认知水平。”
父母装作天真的孩童,才会产生共情,做孩子真正的朋友。
父母装作无知,孩子才会求知;
父母装作天真,孩子才会烂漫;
父母装作兴趣盎然,孩子才会保有好奇心。
父母装作完美,塑造的孩子也就趋向于完美了。
如何做一个会“装”的父母呢?
1. 先打造一个有书香氛围的家庭环境。在移动互联的时代,一个家庭客厅的装修已经不以电视为核心,弱化“看电视”这个生活方式的比重,让其他的生活方式占据主导权。舍弃典型的电视+大茶几的客厅,你需要的只是聊得来的朋友、家人和舒适的躺椅。
有次我走进一位邻居的家里,邻居的孩子正在读高中,一组沙发紧挨着一堵墙放置,另一堵墙被一排定制的大容量落地书柜占据,还有一堵墙上是大大的飘窗。客厅里没有装修传统的电视背景墙,也没有电视,客厅的正中间摆放着一张大桌子,家庭的主要活动围绕这张桌子展开,一是当作孩子的书桌,二是当做全家人的餐桌或其他家庭活动的平台。这个桌子真正实现了一桌多用的功能。空间的一切设计都是围绕互动展开。
这里并不是建议父母们为了孩子重新装修房子,但这种新的家庭装修互动理念值得借鉴和学习。
好的父母都是一个“伪装者”好的父母都是一个“伪装者”
好的父母都是一个“伪装者”
2. 平时在车上,去餐馆吃饭或者电影院看电影等位期间,或者旅行途中,父母包里随身带着一两本书。无聊时,父母第一个动作是拿出一本书来看,而不是翻出手机来看。如果父母实在不喜欢读书,杂志也可以。尤其当孩子在场时,父母尽量不要玩电子设备。哪怕装着看书也行,也许装着装着就真的喜欢看了。让孩子看到,自己的父母有随时随地阅读的习惯。
3. 在适当的时候,父母要装的“笨”一点,比如一件事情装作不知道,然后孩子把答案说出来,你们就可以顺势去鼓励夸奖很聪明,让孩子产生自信感,然后就鼓励他以后要更好的学习。
比如父母和孩子看完一场电影后,父母可以装作看不懂,让孩子给父母讲述这部电影的故事梗概,经典台词和电影想表达的寓意。如果孩子能用比较精炼,完整的语言表达出来,说明孩子的记忆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都很不错。
4. 父母没有时间单读一本书,那么最好的方式,就是孩子在读什么,父母也读什么,“装”着跟孩子同步学习。这种跟随性阅读,最大的好处,倒不在于更新父母的知识结构。其最大好处,在于了解孩子们在读什么,他们受什么影响,他们在思考什么问题,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代沟及沟通困难,不至于出现鸡同鸭讲的难堪局面。但有的父母不愿意去读孩子们在读的东西,总认为他们读的是些时髦的垃圾,不入流的东西,很幼稚。这时父母就需要“装”的什么都不懂,放低姿态,用开放的心态去接纳多元文化。孩子才是祖国的未来,如果父母们不想落伍于时代,那么必须知道“祖国的花朵们”最青睐什么,也许在父母看来,那些网红们只需要坐在摄像头前,嘚啵嘚,嘚啵嘚的说一上午,就可以每天收入过万,但您怎么就能认为他们从事的工作没您的高尚?拼命的拍年轻人的马屁,是我们自我的一种祈祷仪式,一种救赎,因为你不知道下一波什么浪潮会给你卷走。自我老化,是我最深的恐惧。
5. 如果有的父母实在不喜欢看书,可以从一些现在很受欢迎的文化节目入手,比如《中国成语大会》,《中国古诗词大会》,《朗读者》,《见字如面》,《超级演说家》等。父母可以和孩子一起欣赏这些节目,不但可以学到许多知识,还可以和孩子有更多可讨论的共同话题,在看的过程中,还可以就同一个话题和孩子去交流,各自发表不同的意见,甚至可以辩论,这是培养孩子辩证思维的一个好机会。看电视也是一种学习,我们应该从不同的媒介去获取多元化的知识。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要教育好孩子,就要不断提高教育技巧。要提高教育技巧,那么就需要家长付出个人的努力,不断进修自己。”
做父母是一场恒久而弥新的修行,好的教育,父母要做“伪装者”。没有谁天生就是成功的父母,但成功的父母都要擅长学习。不止是在别人家的孩子面前“装”成一个好叔叔,好阿姨,也要在自己的儿女面前“装”成一个好爸爸,好妈妈,有足够的耐心去倾听他们,包容他们。做优秀的父母,从会“装”开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