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生活实录随笔散文创作
铁路少年初长成9——市场记忆

铁路少年初长成9——市场记忆

作者: 永远是我 | 来源:发表于2017-12-16 10:54 被阅读141次
    生活不是我们活过的日子,而是我们记忆的日子,我们为了讲述而在记忆中重现的日子。 ——加西亚.•马尔克斯

    因为拆迁,家门口的早市被取缔了。这个市场,曾经给人们带来很多方便,也给人们留下了很深的记忆。

    记得初中时,阿吉拉供应站门口,也出现过类似现在早市形式的市场,称之为自由市场,它与计划经济市场共同构成了那时的市场记忆。

    自由市场自古就有,建国后实行计划经济,市场交易被取消了。书上说计划经济时代也存在着私下交易的地下黑市,但见不得光,不能光明正大的买卖;那时也有一些头脑灵光、胆子大的农村人,把自产的农副产品卖给城里人,也是偷偷摸摸的交易,这些都不能称为自由市场。当时所处的计划经济年代,农民自留地是资本主义尾巴,私下进行的市场交易叫投机倒把,是犯法行为,被抓住可不得了,轻则游街、关禁闭,重则判刑。

    计划经济时代,物质匮乏,很多东西都凭票供应,不凭票的东西也只能在国营商店购买。供应站、供销社就是国营商店的两种类型。

    提起供应站,我们这个年纪的人,都有深刻的记忆,回想起来,眼前似乎又看见了那店内光线里飘忽的灰尘,瞥见了柜台上方穿梭的票据夹,闻见了空中弥漫的酱油醋味道,听见了顾客与售货员之间的交谈声、笑声……关于供应站以前我专门写过,就不多写了。

    其实那时阿吉拉居民采购记忆,还有一个就是哈林格尔的供销社,一种在农村在计划经济时代的国营商场。

    哈林格尔是农村,与阿吉拉相邻。它位于阿吉拉的东南侧,顺着铁四中和铁路小学院墙南侧的土路向东南角走,走不远就见一条小河,跨过小桥(不知道这算桥吗?就是在河里放个粗水泥管子,再用土填平),就进入哈林格尔界内。

    一条渣土马路,在村庄内蜿蜒,马路上时不时有几只鸡、几只羊或者猪在阳光下悠闲自得的散步,觅食、晒太阳,还有几只鸡在墙上。你在农村走路要小心,要保持警惕,因为不知何时会钻出一条土狗,也许从干打垒的院墙后,也许从某个房屋的角落,向你吼两声,吓你一跳,不要招惹他,走你的路。

    哈林格尔很大,除了村庄,周围大片土地都是其管辖范围。那片土地种植各类庄稼、蔬菜,农田间还还夹着大片的野地,那是我们儿时玩耍的天堂。

    顺着村子里的马路向东走,好像走一会儿,就到了村庄的中心(模糊记得这有个小广场?记不清楚啦),路的南侧就是供销社,好像是东西两侧各有一个商店,两店之间有个大门,后面是院子和仓库。

    如果我没记错的话,东边商店经营百货商品,西边经营畜牧土产。

    哈林格尔虽是农村,但记忆中却比阿吉拉繁华热闹,日子好像也过的比我们好。

    首先,他们的房子多,院子大。每户一个大院子,院子里很多房子,住宿、仓库、牲口棚、厨房……,虽然院墙是干打垒(用黄泥麦秸夯出来的),房屋是用砖和黄泥坯砌成,但房子多啊,院子真大啊。

    其次,哈林格尔供销社卖的东西比我们供应站的品种多。不仅有百货、还有农用机具、土特产和日杂用品,种类齐全。我家里边的很多东西都是从这个供销社买的,记得有铁炉子、铁锅、铁铲、烧火鼓风的风匣、暖瓶、被面、棉花、布匹、染布用的颜料、军用水壶……太多了,说不全。

    再次,哈林格尔热闹啊,每年春节期间那里就有踩高跷、舞狮子、跑旱船、二人转、放焰火,节日气氛可浓厚呢。

    不过去哈林格尔,最难忘的还是过年采购年货。一家人全出动去买过年用的东西,什么毛巾、袜子、手绢、瓜子、花生、黑枣、糖果(如少见的桔子软糖,螺丝转糖)、鞭炮、红纸、碗筷、染料……什么的,满满的一筐子。

    对了,那里有时还卖些新奇玩意,比如泡泡糖……但,那是女孩关心的。

    男孩子最关心的,当然是鞭炮啦。

    这里的鞭炮品种比供应站要多,还都是湖南浏阳县出品,有挂鞭、二踢脚、麻雷子、各种花炮,种类齐全、价格不贵。印象深刻的有种很便宜的小挂鞭(对于没钱的孩子,简直就是天大的福利),把挂鞭拆散,装一裤兜,出门点一支香,啪、啪、啪……,一个个的放,别提多过瘾。

    那时候,为了买鞭炮,我和弟弟经常不吃早餐,攒够了钱,就偷偷的跑到那里买小鞭,其乐无穷啊!估计现在的孩子不会明白,为什么我们那时会对放炮有那么大的乐趣。

    除了买年货,有的人家过年前还偷偷的在村子里买些麦子、黄米、土豆淀粉什么的,就在那里加工成白面、黄米糕面和粉条。

    我就去过哈林格尔的米面加工作坊,把黄米磨成面,都要排队呢。

    哈林格尔是不是还有豆腐坊,现磨豆子,然后现场煮豆浆,点卤水做豆腐???模糊记得好像买过豆腐,还买过豆渣?

    哈林格尔最东头,好像还有一家照相馆,一家中医诊所,也常光顾,那时候家中镜框中的黑白合影,都是那个照相馆的杰作。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从那时起,中国开始尝试对当时国内的经济体制进行全方位的改革,并试图将中国的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体制转移到市场经济,开启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起点。

    由于我们生活在包头铁路沿线小镇,地理位置僻远,改革的春风,刮来自然滞后而迟缓。自由交易的市场也没有一下建立和繁荣起来,春风不度玉门关嘛。包头那时的市场经济到底是什么样子,我说不清楚,留给史学家们研究吧,谁让我那时候还是一个小学生呢,根本弄不明白这个政策会对中国未来的影响,那时候商品市场上发生的事,记忆也模糊一片。没关系,就说那些模糊记忆吧。

    但改革春风终究是吹来了。到了八十年代,包头的市场也发生了变化,当时我们已上初中,阿吉拉的家属区里出现各种商贩,推着车卖米、卖面、卖鸡蛋、卖鸡雏……学校门口还有卖麻糖、买糖豆、卖油旋、卖山楂土以及各种奇奇怪怪零食的小贩,市场一下子繁荣起来,日子感觉红火起来。

    供应站西侧原来有个国营菜站,后来市场放开,那里的菜就卖就不行了,后来就不卖了。而供应站门前不知何时形成了个自由市场,农民在那卖菜,还有阿吉拉居民在卖,都是自家地里的菜,春天的水萝卜、菠菜……;夏天的西葫芦、豆角、茄子、黄瓜、尖椒、西红柿……;秋天的窝瓜、大白菜、土豆、胡萝卜、大葱……;冬天一般就没有卖菜的啦。记忆中的菜挺好吃,有菜味。市场也有卖瓜果的,多是从外地贩来的,像什么西瓜、香瓜、花莱仕、苹果、鸭梨、小沙果、宾果、葡萄……(西瓜、香瓜和沙果,好像也有本地的)。

    现在想想,那时菜还真便宜,一块钱能装满一筐西红柿(家里的编织筐)。各家买菜也比较粗放,一买就是一筐。似乎每家夏天都做西红柿酱,先把打吊针用的葡萄糖液或盐水玻璃瓶洗净消毒,再把西红柿切碎装入,然后蒸熟,密封好(这可是个技术活,西红柿不能太多,蒸的时候溢出。蒸的时间要掌握好,不仅要把西红柿蒸熟,还要把空气排出,还要把瓶塞迅速盖好,防止空气进入),放在阴凉的地方,冬天西红柿酱炒鸡蛋,绝对美味,冬天待客时的保留项目。有些蔬菜大量上市时,可以晒成干,冬天吃。比如把豆角切成丝、茄子切成片、西葫芦切成片,在太阳底下晒干,冬天炖肉、包包子,各种吃法,也是美味佳肴。老百姓对于吃的智慧是无穷的。

    西瓜也特便宜,各家都是论麻袋买,一麻袋还不了几块钱,吃起来也豪迈,一人抱个瓜,拿勺子挖着吃。

    冬天没有卖菜的咋办?我们有菜窖啊!北方人冬天都吃储存在菜窖里的菜,主要是白菜、土豆、胡萝卜、心里美、青萝卜……。有时菜窖也存些苹果和西瓜,冬天吃时,苹果都有一股土豆、白菜味。包头好像家家都有菜窖,我离开包头到北京前,每年冬天还用菜窖储菜呢。

    秋天储菜可是每家的大事,市场上到处都是卖菜的大小车辆,有手推车、三轮车、有马车、有驴车、有牛车、手扶拖拉机……菜都垛的高高的、码的齐齐整整的,记得有青麻叶、圆白菜、青萝卜、葫芦卜、芥菜旮瘩、蔓菁、心里美、大葱……那个集市可有丰收的感觉呢。买菜也有学问,有经验的家长们,通过看菜的外观能分清哪家是清水菜(井水或其他干净水源浇灌的)哪家是污水菜(用污染的河沟水),哪家的土豆沙而面;揣几下知道哪家的菜没芯,哪家的菜实,哪家的葱好……讲究可多呢。

    各家各户买的可不少,一个冬季和大半个早春季呢。有的卖菜的还可以送货到门,这下家属区里也热闹啦。招朋引伴的,买卖两欢。

    对了,一般人家里还会有一缸酸白菜,俺们都会渍酸菜。冬天吃酸菜烩菜、酸菜饺子、酸菜汆白肉……不说了,都流口水啦。

    记得市场还有卖炒瓜子的,一毛钱一杯,吃起来那个香;摊上的沙枣,也论杯卖,特别大,挺甜的,沙沙的,噎的慌,真奇怪他是从哪里采摘的。还卖什么?眼镜?杂货?……好像可以有。具体有什么,记忆像被风吹散了,啥都想不起来了。

    其实,自由市场是民间烟火味道最浓厚的地方,充满了百姓生活气息,那么真实。
    也许那就是百姓生活的真谛。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铁路少年初长成9——市场记忆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znjni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