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被人“剧透”过吗?“剧透”是在一个人想看、但是还没看一个影视剧之前,提前告诉他关键剧情,使他在看片过程中失去悬念的行为。现代人越来越重视对一段经历过程的体验,被剧透的痛苦感觉是越来越强烈。
读侦探小说的乐趣在于跟着主人公一起破案,你不想一上来就知道杀人凶手是谁。看体育比赛必须得看现场直播才刺激。看电影《第六感》,你绝对不能提前知道布鲁斯·威利斯扮演的那个儿童心理学家其实一开始就已经死了。(图1)
怎样优化悬念和意外图1,电影《第六感》剧照
……如果你还没看过《第六感》,请原谅我的剧透。但是咱们想一想,反对剧透这个事情挺有意思。如果你读一本书,学习一个什么知识,你关心的是信息本身。只要能得到全部的信息就行,信息的具体顺序并不重要,毕竟知识对你的意义是长期的,获得知识的过程只是一瞬间而已。可是读小说、看电影、收看体育比赛,获得信息的顺序却无比重要。
信息顺序能给我们制造刺激感。既然刺激感非常难得,那就是一种稀缺的东西。既然是稀缺的东西,那就是经济学问题。真的有经济学家研究了这个问题。
到底怎么安排信息,才能把读者和观众的刺激感给最大化呢?西北大学和芝加哥大学的三个经济学家专门为此写了一篇论文 [1],第一作者是西北大学的杰弗里·伊利(Jeffrey Ely)教授。如果你对怎么制造刺激感感兴趣,你应该了解这项研究。
1.悬念和意外
这三个经济学家认为,刺激感不是单一的变量,它有两个维度:一个是“悬念”,一个是“意外”。而我们在欣赏一个作品的时候感受到的悬念和意外,都是由我们对某个事情的“信念”的走势变化决定的。
比如说观看一场体育比赛。如果你非常确信有一方能赢,也就是说你的信念非常强烈,而且那一方果然赢了,这场比赛对你就没啥意思,一点都不刺激。
刺激的比赛应该跌宕起伏。一开始你感觉谁有可能赢,但是你不确定,所以你很愿意看。比赛过程中你的信念忽上忽下,感觉赢定了的时候又被对手赶上来还反超了,你都绝望了结果最后来一个惊天大逆转,你支持的选手还是赢了 —— 这样的比赛过程就比稳稳当当地赢要刺激的多。
下面这张图(图2)说的是2011年美国网球公开赛中,德约科维奇对费德勒的一场比赛。曲线表现的是观众对德约科维奇获胜的信念,它是一个从0到1之间的概率值。
怎样优化悬念和意外图2
两人水平差不多,一开始的信念值是0.5。随着比赛进行,德约科维奇比分落后,信念值降到了0.2左右。接下来德约科维奇奋起直追,信念值又回到0.5。可是就在这时候费德勒连续打出好球把比分拉开,观众感觉德约科维奇几乎输定了,信念值降到了0.1以下。最后阶段,德约科维奇突然爆发,上演惊天逆转,德约科维奇获胜!
哪怕你不是德约科维奇的球迷,你也会认为这是一场非常刺激的比赛。而对比之下,下面图中(图3)穆雷对纳达尔的比赛就不够刺激了。纳达尔很快就取得了领先优势,而且一直把优势保持到最后的胜利。
怎样优化悬念和意外图3
信念值曲线对悬念和意外都有影响。
所谓悬念,是你无法预测比赛结果的那种感觉。可能现在你的信念值是0.5,你知道随着比赛进行这个信念值会发生变化,但是你不知道它会怎么变。悬念,是对不确定性的感受。
所谓意外,则是比赛过程中突然发生了一个你意想不到的大事,导致你的信念值发生巨变。现在中国队0:1落后伊朗,而比赛已经进行到了第85分钟,留给中国队的时间不多了。本来你以为这场输定了,可是中国队五分钟之内连进两个球居然赢了,这就叫意外。
悬念是在大事发生之前的感受,意外是在大事发生之后的感受。我打个不精确的比方,悬念就好像是“灰犀牛” —— 你知道这件事可能发生,但是你不知道它到底会不会真的发生,你不知道它什么时候发生。意外则有点像“黑天鹅” —— 你连想都没想到,它居然就发生了。
从维护稳定的角度,我们既要警惕黑天鹅,又要防范灰犀牛。但是从吃瓜群众看热闹不怕事儿大的角度,我们希望戏里有悬念和意外。
2.优化
有多少悬念和意外,完全取决于信念值的走势。篮球比赛的得分多,如果不是势均力敌的话,双方很快就能拉开差距,弱队很难逆转,比赛到后期往往会进入“垃圾时间”,所以悬念不足。
足球比赛的得分低,强队和弱队比也常常就是一两个球的差距,所以比赛中的悬念能保留很长时间。虽然不常进球,观众也得总盯着比赛看,生怕稍微离开就错过了进球。但也因为进球少,一场足球比赛中的意外通常不多。
像乒乓球和排球这样搞分局的赛制,就算这一局大比分输了下一局还可以重新开始,用五局三胜的方法决胜负,落后者一直都有机会反转,可以说是把悬念保留到了最后,比赛没有垃圾时间。
那如果让你来设计一个比赛的规则,或者让你写一本惊险小说,你应该怎么安排信息顺序,才能让悬念和意外最大化呢?
三个经济学家说,要想让悬念最大化,你必须一直保留*剧情反转*的可能性。如果一方已经赢定了,或者读者早早就知道某人肯定是凶手,悬念也就不存在了。
考虑到这一点,足球比赛远远不如《哈利波特》里面的那个“魁地奇”比赛的悬念强。(图4)
怎样优化悬念和意外图4
魁地奇比赛中寻常的进球可以得10分,但是只要最后哪一方抓住金色飞球,立即就能得到150分。弱队可以单凭一个厉害的搜捕手逆转比赛,悬念一直保留到最后。
但是仅仅保留逆转的可能性还不行。悬念是有了,但既然谁都能逆转,观众会觉得不够意外。
而要想让意外也最大化,你必须让每一次反转发生的可能性越来越小才行。这个人明明快要输了,结果居然赢了,这样才刺激!
研究者提出,最优化的剧情进程,应该像下面这张图中这样 (图5)——
怎样优化悬念和意外图5
图中横坐标是时间,纵坐标是信念值,上下两条曲线代表两种可能的结局。比如说,上面的曲线代表这个人是凶手,下面曲线代表他是无辜的。最佳剧情,应该在两条曲线之间来回跳跃,一会儿走上面曲线,一会儿走下面曲线,每一次跳跃代表一次反转。
比如一开始证据显示这个人有很大嫌疑,剧情走上面的曲线。到了时间是1的地方,新证据又证明他是无辜的,那么从1开始就走下面的曲线。在1那里发生的跳跃很突然,读者感到了意外。
沿着下面曲线继续往前走,读者感觉这个人很可能真是无辜的,哪里知道在2的地方又发生了一次反转。这一次反转跳跃的幅度更大,意外感更强。新的证据显示他就是凶手。
而且越来越多的新证据都说明这个人是凶手。读者这时候觉得不太可能再反转了,因为证据太强了……结果故事快结束的时候居然又来了一次反转!
因为读者预期可能有反转,所有才有悬念。因为每一次反转都比上一次难,所以反转本身的发生才有意外。这简直是完美的剧情节奏。
但是,请注意,反转可不是越多越好。
3.反转
三个经济学家在论文里没说反转几次好。但是他们在《纽约时报》发表了一篇介绍这个研究的文章 [2],其中提到,一部小说剧情的最佳反转次数是三次。
这个道理是反转要稀有一点,悬念和意外的效果才好。如果剧情一会儿一个反转,读者和观众就会见怪不怪,甚至觉得你这个剧情根本不靠谱。我们应该把观众的意外感当做一种稀缺的资源。你一次只能给制造这么多意外,意外太多就不叫意外了。三次正好。
而且也不应该是所有作品都要追求悬念和意外。在经济学播客 Freakonomics 的一次访谈 [3] 中,这几个经济学家甚至提出,现在好莱坞有点滥用剧情反转。人们都能猜到一般的剧情套路。可能观众一看你这是个悬疑片,就能预期剧情会发生反转,你越是证明这个人是好人,观众就越相信他最后必定是个坏人。这种观影心态就不太好,明明是个煽情的故事,搞成了智力游戏。
观众的这个心态是所有悬念小说和电影共同培养出来的 —— 这有点像是公地悲剧:每个作家都想让自己的作品里带点悬念和意外,结果却是弄得观众对悬念和意外不敏感了。
我们今天说的这个最优配置仅仅是在优化作品的刺激性,而我们欣赏任何作品都不单纯是为了追求刺激。如果纯粹是要把比赛悬念和意外最大化,研究者建议足球比赛应该修改两条规则 ——
第一,不看进球个数,而是看哪个队打进最后一个球,算哪个队取胜。这样比赛一直到最后都有悬念。
第二,随着比赛的进行,双方的球门要变得越来越小。这样能让进球越来越难,增加每个进球带来的意外。
可是你愿意看这样的足球吗?任何一方打进一球之后必定会全面转为防守,这样的比赛还好看吗?
所以好看不等于刺激。真正的难处不在于怎么安排剧情反转的节奏,而在于怎么让每一次反转都显得真实和自然。
这就是今天的全部内容,《精英日课》祝你每天都有收获。
……但是,请注意,我们刚才说反转三次不能是绝对的!悬念来自不确定性。如果你每次都确定反转三次,剧情就没有悬念了。真正的好办法是在反转两次到四次之间随机选择。精英日课祝你每天都有收获。
参考文献
[1] Jeffrey Ely, Alexander Frankel and Emir Kamenica, Suspense and Surprise,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Vol. 123, No. 1 (February 2015), pp. 215-260.
[2] Jeffrey Ely, Alexander Frankel and Emir Kamenica, The Economics of Suspense, New York Times, April 24, 2015.
[3] Freakonomics, How to Create Suspense (Ep. 214), July 29, 2015.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