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非遗的传承,加上年轻人的创新已影响到国外

非遗的传承,加上年轻人的创新已影响到国外

作者: 西安古西楼 | 来源:发表于2020-03-01 13:00 被阅读0次

非遗·请别忘了我

当玛雅文明隐没于未知的空间,当古巴比伦王朝终结于漫漫硝烟,当古罗马斗兽场成为永久的遥想,当古埃及金字塔化身为玄妙的谜团……惟有你,依旧昂首挺胸,屹立于世界东方。

从哪一个人口密集的城市到这里,都非常遥远。在可以想像的将来,还只能是这样。它因华美而矜持,它因富有而远藏。它执意要让每一个朝圣者,用长途的艰辛来换取报偿。我仍记得初见它时尚是孩童,但敬仰已是铺天盖地。

01

如果让你跟外国人解释什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古琴,你会怎样做?

最近,有一个古风乐队,还原古装服饰造型,演奏中国风的乐曲,惊艳了外国人。

唐彬和他的小伙伴是古琴社的老师,2019年下半年,他们自己策划、改编、拍摄了几支国风视频,发布在b站、YouTube、微博……受到了国内外网友一片好评,总播放量加起来有5000多万。

最火的曲子改编自2019年大火的电视剧《长安十二时辰》的插曲,他们请来朋友一起复原了唐代的服饰造型,几人坐在中间翩翩演奏乐器,就像一幅会动的古画。

这个只有不到10个人的团队,成员多是80后、90后。对他们来说,传统乐器不仅是他们的爱好,也是一份坚持的事业。

“我们中国丢了太多好东西,找回原本属于我们的文化自信,慢慢传承下去,是年轻人应该做的事情。

古琴是一种中国音乐里罕见的,延续上千年还没有断代的古代乐器,是中国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虽然有许多制作工艺和流派,因为战乱完全消亡了,但还是能够从几百年前刊印的曲谱里,看到中国音乐的原貌。

“现在我们做的这些复原的表演形式,是我们心目中想象的古代。”

“复原只是首步,我们要做的是创新。”

其实不光是古琴,随着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的了解越来越多,关于这些即将消逝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年轻人们开始有了自己的思考,也在创新着新的表现形式,火爆B站的七人组表演算是让我们见识了,传统文化新一代传承人的惊艳一曲。

02

提到非遗,你的第一反应是什么呢?古老的技艺、不太熟悉的物件,或者是那些坚持传承的民间手艺人……不论是哪一个,或多或少,总觉得“非遗”这两个字离我们的生活有点远。若说要带你去观看一场非遗演出,可能远不如演唱会、电影、话剧来得爽快。

不得不承认,在这个眼球经济的时代,宣传非遗貌似是个吃力不讨好的活儿。在文化和商业之间取得一个平衡让观众更好地感知非遗魅力,无疑是关键所在。

悠悠中华,五千年岁月,期间有情感的积淀、智慧的凝聚,萌芽、发展、完善、传承,还有批判,这中间,传统文化熬过了无数的苦难,却在百花争艳的今天独自黯然的凋零,在这安稳的岁月中缓慢而沉重的踽踽独行。

03

追溯到中华上下五千年,中国人的生活有千种模样、万般风情。在摄影技术尚未发明之前,这些堪称“中国风物的手绘照片”的外销画极大地满足了西方人的好奇。

在整个中国文化艺术发展史中,中国的传统手工艺从诞生之初一直延续至今,并且占据重要的地位。这些手工工艺潜隐于物件上的温情与灵魂,是我们难以在流水线复制的商品上嗅到、触摸到。

而"手艺人"这个词,听起来有些"历史遗韵"的意味,它不仅仅是难以泯灭的老旧记忆,也是那渐行渐远的"汉声"。

传承

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在持续升温,我们如何能够找回当年的这种自信和强大?不管是艺术、文化或者音乐,都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可能要一代一代继续坚持下去。

把根扎下,心灵之花会璨然绽放;把根扎下,民族之树会枝繁叶茂。

古西楼书之道——“乐生活”相关读物

-关于作者-

十三安,非虚构写作爱好者,新闻学在读。

监制:西楼

编辑:十三安

图片:来自网络

在古西楼书屋『读书、喝茶、沙龙、发呆』

读创生活之美|古西楼24h书屋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非遗的传承,加上年轻人的创新已影响到国外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akfk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