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昨天,和朋友聊天,是关于他的跳槽打算,毕竟都是30+的人了,总得为自己前途打算。
我问他:“现在的工作虽然待遇不高,但事少、离家近呀。”
“我都工作10年了,还是一个基层小教员。”
“但是你的工作轻松啊。”
“轻松有啥用,天天干着没有一点挑战的工作,我总不能一辈子就做个小教员吧。”
原来他最近得知近年走出去的同事或朋友,大都已经升职加薪,前途一片大好。
其他人意气风发的样子,刺激他萌生了换个工作的想法。
但我建议他别急着一时兴起而冲动。
因为我知道他这么多年,一直就只是做一些初级的教学,没有进修过,也没有多少其他岗位经验,职称和职务也都在原地徘徊。
理性的做法应该是,先在目前的单位干着,给自己深造或增值后再考虑换工作的事。
换句当下流行的金句来说,“你不是有十年工作经验,你是一个经验用了十年而已”。
![](https://img.haomeiwen.com/i972796/d5d7a06d031cfadc.jpg)
2
工作中,有没有发现这样一个感觉?
第一年,我们基本能把岗位需要的技能学得差不多,用这些东西,也能应付接下来的很多年。
于是,很多人在工作上手、熟能生巧之后,就开始“自动完成”每天的任务了,甚至不需要动脑,只是混混日子、按部就班地完成工作。
我们看上去好像很忙、很努力,每天都有做不完的工作,但是这种重复积累的努力,其实只是在瞎忙。
这样“无意识”的工作方式,即使有五年、甚至十年的经验,也毫无意义。
而且,随着时代的高速发展,能让你“混日子”的岗位只会越来越少。如果你还抱着把一年工作经验用个十年的心态,只能被淘汰。
高速收费、超市收银、银行取款……越来越多的岗位已不需要人,你已不是光和同类在竞争,连机器和人工智能也在拼命抢你的饭碗。
要想不被淘汰,关键就在于不断提升自己的职场价值。而一个人的价值,通常与他所做的贡献、所拥有的核心竞争力成正比。
3
同办公室的小L,以高过分数线40分的成绩,顺利通过司法考试初试,下个月将参加复试,着实给我警醒:“长江后浪推前浪,前浪真会死在沙滩上”。
他人看到他的成绩时,却不知他为此做了多少努力。小L为了准备复试,国庆长假也不打算回家,长期两地分居,孩子又小,都知道他很想回家。
加之他还有慢性胃病,且风险等级颇高,所以身材瘦削,看似小老头一般,近期还听说,前些年他有病退打算,一直都在吃药和调理。
可以说,为了考试他是真拼了。同时,我也好奇,他这么拼,到底图什么?
实际上,你会发现工作成就高的人,往往有着强烈的责任心,他们对每件事都抱着认真负责的态度。
就拿自己最近两次组织发放物品为例。
前一次行事潦草,一个单位的缺漏,引起了不必要的误解和敌意。后一次严谨细致,处处用心,才保证了严丝合缝,多方满意。
很多人觉得自己干的都是不起眼的工作,别人反正看不出来,其实一个人做事用不用心,还是可以感觉到的。
走心和不走心做事情的人之间,短期看不出明显差距,但长期观察,彼此之间已有无法逾越的鸿沟。
一个人的工作能否做出一番成绩,多数情况下和兴趣无关,关键在于你是否有强烈的责任心,是否认真对待自己的工作和学习。
4
除了责任感,还有另一项决定你的工作去留的“杀手锏”,那就是你的可替代性。
你的可替代性,是老板决定是否挽留的重要依据,因为他担心你的离开对单位的影响,对他的影响。
就像前期闹得沸沸扬扬的“中兴事件”,没有无法替代的核心技术,美国人就可以卡着你的脖子,肆意的罚款和惩罚,你还只能牙齿打碎了往肚子里咽。
那么,如何鉴别你有无可替代性呢?
对于一个人而言,如果老板没有主动地给你加薪水,或者你没有和老板谈提高薪水的实力,那就意味着:你没有定价能力,你的核心竞争力水平不够高。
在单位里,你会做一件事,这叫能力,但是你到社会上一看,大家都会做,那么你就没有竞争力,地位自然也就可有可无。
所谓的,酒香不怕巷子深,也就是当你足够优秀时,很多机会自动就会上门,不需要你去苦苦追寻。
就像罗胖在得到的招聘文案里写的:“在一个剧烈变动、普遍创新的时代,你一开始就要订立的目标,不是成为哪个机器上的零件,而是要成为一个公司的合伙人,换句话说,就是成为它现有能力的补充者,只要你成为这个补充者,你迟早会成为它的合伙人。”
因此,无论做什么工作,想要真正做到很出色,就要不断投资自己,培养自己的核心竞争力,相信肯定能摆脱一年工作经验用多年的困境,让自己的职业天花板越来越高。
与君共勉。
就这,我是纹丝不动Alpha。
![](https://img.haomeiwen.com/i972796/36a00f07bf47e320.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