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自我赋能
看图说话--认知的区别

看图说话--认知的区别

作者: 观自在世界 | 来源:发表于2020-08-19 06:37 被阅读0次

    偶然看见一个图,感觉挺有意思,胡乱解读一下。如上所示,形象地道出了人与人之间在认知方面的巨大差异。

    (一)数据---大量并零散的存在

    所谓数据,就是头脑中存放大量零散的数据,它们彼此之间没有联系,甚至没有太多含义,只起到记录和存储的作用。这些信息未经头脑的加工和整理,缺乏理性分析。在这种状态认知下的人可能对很多事物充满好奇心,喜欢对外界的事物进行观察并记录,见多识广,遇到事情会侃侃而谈,比较感性,但是往往缺乏逻辑性,不能对这些数据做比较专业的解读。

    (二)信息---分类并富有内涵

    信息,引用一下信息论奠基人香农对其的定义,“信息是用来消除随机不确定性的东西”,该定义被人们视为信息的经典定义并一直沿用至今,而且香农利用概率论的方法给出了信息的量化定义,这也奠定了近代计算机和通信领域高速发展的理论基础。从这个定义不难看出,既然信息是可以消除不确定性的,那么具有内涵就成为了它的天然属性。有了内涵和意义之后,头脑就会利用其抽象思维的功能对信息进行分类整理。

    (三)知识---彼此联系、具有实用价值

    谈到知识,虽然没有一个标准的定义,但按通常大家普遍的理解,知识是被实践或者理论上验证过的,将不同的信息进行连接形成判断或陈述,并在某些领域形成一定的实用性。知识是人类在长期实践中积累、总结出来的成果,是人类从各个途径中获得信息后,通过头脑抽象、分析与凝练而成的系统性的结论。从功能上看,它是可以被重复利用并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

    (四)洞见---觉察本质、创新应用

    洞见是指在原有知识结构上,能够清晰地看到某些内在的联系和规律,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见解。产生洞见的前提是对知识体系的熟悉以及具备较强的思考能力,通过对一些相关知识的表象观察,逐步分析到它们的实质或者内在的联系,然后推导出新的结论。洞见的另一个鲜明特性就是能够产生额外的、创造性的价值。我们现在经常提的“创新发展”,其基础就是建立在对某些领域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创造性的洞见,并把这种认识转变成工具或方法,进而产生新的价值。

    (五)智慧---有深度的连接

    智慧的最大特点是在具有局部深度的同时,能够看到整体。也就是说不仅在局部问题上有深度,也就是上一段提到的洞见,还能将不同的洞见之间形成联系并找到之间的必然规律,这种联系比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更加深刻,更加基础,属于认识事物的底层逻辑,与知识相比,它更像一棵树的根,而知识只是树枝或树叶。这种洞见直接的链接而形成的智慧是对知识的一次升华,表面上可能会认为是新的知识,但本质上意味着知识维度的跨越。

    (六)阴谋论---猜想、臆测

    图片中使用“阴谋论”可能是作者使用了调侃的手法,便于大家记忆。阴谋论在这里代表着两层含义,一个是头脑完全处于猜测和臆想的状态,没有任何事实根据,不足为信;另一个是数据仍处于一个散乱的状态,并没有进行过科学有效的分类,更没有形成必要的知识和规律,完全是头脑凭借经验,任意自由组合数据的状态。从科学研究角度来看,这种状态不仅不是贬义的,而且还是推动人类认知进步的一个重要环节。但是如果仅仅停留在猜想阶段,是毫无价值的,而我们绝大多数的人在绝大多数的时间下都处于这种状态,无论是腹黑式的怀疑一切还是充满正能量的梦想,大多属于这个范畴。

    简单地介绍了对上图的解读之后,读者会不会给自己的认知进行一个评价?甚至对自己的认知能力贴个标签?这里也是我想着重说明的一点,认知是一种状态,而不是标准。细心的读者可以看到文章的标题用了“认知的区别”,而不是“认知的层次”。

    首先,同一个人在不同的领域,他的认知状态是不一样的。某一个人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处于“智慧”的状态,但是在其他领域可能就是处在“阴谋论”的状态。即使在同一个领域,可能他对某些问题认识的比较深刻,有些问题还处于“数据”阶段,尚未形成知识体系。

    其次,不同的认知状态并没有好坏高低之分。即使我们对某些问题自认为具有洞察能力并能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也不代表这种状态比“数据”状态要好,因为动态地吸收大量数据是我们产生新知识并解决问题的基础和关键,是一种不可或缺的环节。同样,我们已经形成的知识体系也常常会成为阻碍我们产生新认知的巨大瓶颈,即所谓的“认知墙”效应。

    第三,各种认知状态都有各自的价值,它们可以相互促进,互相转换。例如,带有贬义的“阴谋论”其本质是思想提出了创造性的假设,只要我们不停留或固守在那种臆想之下,而是积极寻找相关数据去佐证和调整,那么假设可能就会成为新的知识,甚至是洞见。

    细心的读者可以梳理一下自己在不同领域的知识体系,自己到底处于一个什么样的认知状态呢?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看图说话--认知的区别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amhj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