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玉衡医案-砭治自汗盗汗

玉衡医案-砭治自汗盗汗

作者: 玉衡中医_唐杰俊 | 来源:发表于2021-03-12 10:36 被阅读0次

前言:

中医对汗的认识

1:什么是正常出汗?

     中医认为,汗是津液所化生,即体内的津液,外泄于表则为汗液,汗的有无,多少是体内阴阳平衡或者失调的表现。正常人在体力活动,进食辛辣,情绪紧张,衣被过厚,气候炎热等引起出汗,属于生理现象。生理之汗具有调节体温,保持机体阴阳平衡的作用。因此汗液随着外界温度变化而增多或者减少,以适宜气候变化。如《灵枢-五癃津液别》说“天暑衣厚则腠理开,故汗出…”。生理性的出汗还有一个功能,就是通过出汗来排泄体内废物。

2:病理性出汗

自汗:属于中医汗证范畴,指由于阴阳失调、腠理不固,而致汗液外泄失常的病证。其中白昼汗出,动辄尤甚者,称为自汗。《明医指掌·自汗盗汗心汗证》:“夫自汗者,朝夕汗自出也。”朱丹溪对自汗病理属性做了概括,认为自汗属气虚、血虚、湿、阳虚、痰。张景岳认为一般情况下自汗属阳虚。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谓:阳虚自汗,治宜补气以卫外。

盗汗:《黄帝内经》曰“寝汗”, 通俗而言,是指人入睡后出汗,睡醒后汗止的情况。《明医指掌·自汗盗汗心汗证》云:“盗汗者,睡而出,觉而收,如寇盗然,故以名之”。

盗汗多归于阴虚,如《医学心悟·自汗盗汗》:“其盗汗症,伤寒邪客少阳则有之,外此悉数阴虚”。又《医学正传·汗证》:“盗汗者,寝中而通身如浴,觉来方知,属阴虚,营血之所主也。大抵自汗宜补阳调卫,盗汗宜补阴降火。”。但盗汗又非全是阴虚,如张景岳《景岳全书·汗证》曾说:“不得谓盗汗必属阴虚也”,“盗汗亦多阳虚也”。《丹溪心法》云:“盗汗属血虚”。王清任之《医林改错》中有谓:“竟有用补气、固表、滋阴、降火,服之不效,而反加重者,不知血瘀亦令人自汗、盗汗,用血府逐瘀汤。”补充了针对血瘀所致自汗、盗汗的治疗方药。而又有脾胃湿热、痰热蕴肺,肝经湿热等原因。

病情介绍:

陈阿姨,女,66岁

主诉:

1:自汗盗汗数月,白天动则出汗,晚上睡觉汗出,甚时需换衣服,出汗部位以前胸后背居多。

2:失眠,易醒,1-3点醒居多,早上醒后精神不佳。

3:双耳听力下降,2-3年

4:肩颈酸痛10余年,触诊肩部僵硬凸起硬块,左侧甚,大椎富贵包,严重时影响睡眠,需贴膏药缓解

5:便秘,排便难,经常吃香蕉等食物才可正常排便

6:脚冷明显

7:颠顶左侧一直跳,微痛

8:吃的多,喝水多

9:易怒,眼屎多

10:舌左偏,伸舌时轻微颤抖

西医检查结果:

1:窦性心律过缓;主动脉退行性变伴少许反流,二三尖瓣轻度反流,左室舒张功能减低

2:脑血流测定,左颈内动脉系统搏动性供血量低于正常,轻度脑血管紧张度增高

3:双侧颈动脉内膜不均增厚伴有少许斑块形成

4:肝内胆管结石

5:右肾小囊肿

6:尿酸偏高(473.2);总胆固醇偏高(6.43);低密度脂蛋白偏高(4.72)

7:脑血流测定,左颈内动脉系统搏动性供血量低于正常,轻度脑血管紧张度增高

病因分析:

中医认为,汗为心之液,心主血脉,血汗同源,故汗与心的关系最大。患者窦性心律过缓,说明心脏泵血动力不够,但并没有心悸心慌等症状,从舌像和症状来看,其病因根本更多责之于肝肾。

心主血脉,肝藏血,主疏泄,肝所藏之阴血,心主血脉功能的正常进行,离不开肝血充足及肝的正常疏泄,患者舌边苔薄,有瘀点,舌中裂纹,苔厚腻微黄,巅顶痛,易怒,眼屎多,舌颤,提示肝气郁结,疏泄失常,表里气机分布不均,影响心主血脉的正常运行。

心为君火,肾为相火(命门火),相火在下,系阳气之根,命火秘藏,则心阳充足。患者听力下降,四肢怕冷,说明肾阳不足,加之肝的疏泄失常,继而引起心阳不足。

综上,患者肝肾亏虚,气郁于内,心推动无力,气不能达表,则肌表不固,汗液输布失常。

第一次舌像

静静老师四诊合参开出以下方案:

1:手三阴(稳定心肺),三焦经(疏解肝之气郁),尺泽(配心包引血下行),内关(心脏疾患),合谷,后溪(主督脉),支沟(便秘要穴),二间

2:耳门,听宫,听会(三穴调耳疾)百会,四神聪(提升阳气),风府,风池,天柱,翳风,安眠(失眠要穴),嵩山三穴,颈动脉,肩井(重刮),肩贞,大椎,风门,胸3-5拨筋,肝脾两肋,命门,肾俞,腰阳关,章门,京门(肝脾肾三脏同调)带脉,臀部(疏通下焦)

3:天突,巨阙,鸠尾,膻中,中脘

4:治肝三穴到阴陵泉,梁丘,伏兔到阳陵泉

5:肝胆脾胃经,商丘,足临泣,大墩,隐白,补气六穴,四井排毒。

调理过程:

患者来时正值玉衡敬老月,前4次为全背局部刮。

第1次痧像分析

背部左侧心脏投影区出痧暗红,有凸起结块,与其心脏问题相符;右侧肝区刮时较痛难受,出痧不均且局部有凸起痧块,腰骶部泛白无痧,说明下焦虚寒。

第1次和第9次痧像对比:

从下图可见,背部整体出痧变少,且每次退痧很快,左侧心脏反射区变平,没有凸起痧块,腰部出痧变多,说明脏腑功能在逐步好转。

第1次和第8次舌像对比:

从下图可见,刮后舌体整体清爽很多,中间厚腻苔明显减少,两侧与中间舌苔分布均匀,说明脏腑气机运转好转。

反馈:

5次局部刮后,诸症都有不同程度改善,后又间断性的刮了4次全身刮,第4次全身刮时,阿姨反馈自汗盗汗现象基本没有了。

思考与总结:

1:汗的正常与否虽然与心脏密切相关,但此案例中患者自汗盗汗,心并非其根本原因,从其身体各项症状及舌像来看,更多的责之于肝肾,所以在调理过程中,重点针对肝肾,兼顾心脾,随着身体气机的疏通,气能外达固摄肌表,汗液输布正常,盗汗自汗也随之而解,且身体其他症状都好转。

2:在调理方案中提到肩井穴重刮,《针灸大成》记载:肩井穴 “主中风,气塞涎上不语,气逆,妇人难产……,五劳七伤……”,由此可见肩井穴气非常强,此案例中,使用肩井穴一方面疏通局部气血,解决肩颈问题,另一方面,则是用其调动身体气机的正常运行,患者年过半百,气阴自半,阴阳两虚而自汗盗汗,刮透肩井可使郁结之气得以疏通,沉降于下与脚底涌泉相接,接通天气与地气,借天地之力,滋养肝阴肾阳。在第9次刮左侧肩井穴时,反复催气造气后,患者反馈有一股热感从肩井直下到脚底,随之脚变暖。患者本身有肩颈问题,左侧肩井穴非常硬,所以每次刮好全背,使气血充分调到后,再返回来复刮肩井,此时效果可事半功倍。

3:在整个调理过程中,阿姨非常的配合,每次来刮痧,说的最多的就是“好多了”,即使偶有反复,也不会过于担心。平时在家坚持锻炼,她常说:“身体有问题了,得自己多想想办法”。还是那句老话,凡病“三分治,七分养”,医者尽力,患者配合,才是最好的调理方式。

李氏砭法八大理论的运用:

1:通论:李氏砭法将落脚点放在“疏通”二字上,以通为补,以通为泻,以通为治以通为健,在该案例中,始终抓住身体气机疏通,气能周流自如,则能上通下达,诸症皆解。

2:肝胆论:李老认为,五脏之病十之六七皆取决于肝胆,结合患者症状和舌像等,分析出根本病因在肝,重点调肝后而取得不错的疗效,再一次印证了李老肝胆论的正确性。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玉衡医案-砭治自汗盗汗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anaq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