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了个纪录片,其中一个环节是各色人等回答“什么是快乐”的问题。有个小黑哥的回答最为动人,他这样说:
没流量的可以看下面的文字:
那么
因为我有一个一贫如洗的艰难童年
所以在我上大学后,挣到1000块钱
就赶紧给自己买了辆摩托
锃光瓦亮!
我是第一个启动它的人
第一个骑着它回家的人
骑车时感到风从我耳边拂过
就知道
这不是在别人的摩托上
这是我自己的摩托车
我骑到家,然后去睡觉
我把车放到卧室里
然后把我和它锁在里面
这样我就能闻到热热的发动机
那股发动机的味道,新车的味道
而当我打开灯
看到这是属于我自己的摩托车
我不能把车放在床上,盖上被子
但是我很想这么做
对···我能感觉到它 对
这一刻我快乐到爆炸
小黑哥的这段话,对于我们写作有什么借鉴的价值呢?
参加过写作训练营的同学应该至少可以说出下面这个点:
多种感官的使用——
视觉(锃光瓦亮)+触觉(风从耳边拂过)+听觉(车发动的声音)+嗅觉(热热的发动机的气味)
不过最可贵的还不是上面这一点,而是我接下来要说的。
我看了这段视频,立马想到的,是庞麦郎的《我的滑板鞋》。两者表达的都是处于物质匮乏状态的人,心心念念地想着一个东西,终于拥有它了,那满溢的幸福,那“爆炸般的快乐”。
![](https://img.haomeiwen.com/i95640/91bc308de47f7b8d.jpg)
我的滑板鞋
有些事我都已忘记
但我现在还记得
在一个晚上我的母亲问我
今天怎么不开心
我说在我的想象中有一双滑板鞋
与众不同最时尚跳舞肯定棒
整个城市找遍所有的街都没有
她说将来会找到的时间会给我答案
星期天我再次寻找依然没有发现
一个月后我去了第二个城市
这里的人们称它为魅力之都
时间过的很快夜幕就要降临
我想我必须要离开
当我正要走时我看到了一家专卖店
那就是我要的滑板鞋
我的滑板鞋时尚时尚最时尚
回家的路上我情不自禁
摩擦 摩擦
在这光滑的地上摩擦
月光下我看到自己的身影
有时很远有时很近
感到一种力量驱使我的脚步
有了滑板鞋天黑都不怕
一步两步一步两步
一步一步似爪牙
似魔鬼的步伐
摩擦 摩擦
我给自己打着节拍
这是我生命中美好的时刻
我要完成我最喜欢的舞蹈
在这美丽的月光下在这美丽的街道上
我告诉自己这是真的这不是梦
一步两步一步两步
一步一步似爪牙
似魔鬼的步伐
摩擦 摩擦
在这光滑的地上摩擦
摩擦似魔鬼的步伐
似魔鬼的步伐
……
我相信很多人在生命里都拥有过这样的时刻,终于得到了渴望已久的东西的极致快乐,快乐到手舞足蹈,不知如何是好。然而可惜的是,出于一种对贫穷的羞赧,以及对热烈情感的习惯性掩饰,多数人会把这爆炸般的快乐给轻描淡写了。
人类的表达,无时无刻不受着种种观念、习惯和风俗的束缚。比如,在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之前,西方文学里从没有过对女人分娩的细致描述,尽管这在个人生活中明明是惊心动魄的大事件(而且那个时候,生孩子是常常会死人的,绝对比现在更可怕),原因就在于人们觉得生孩子的过程是不值得说、不方便说的。
小黑哥的话语以及庞麦郎的歌词,之所以打动人,就是因为突破了这一层束缚,复原了生活的真实状态、人类情感的真实状态。小黑哥说:“我不能把车放在床上,盖上被子,但是我很想这么做……这样能感觉到它”。扪心自问一下,当你头脑中出现类似的荒诞可笑念头时,你好意思说出来么?你大概不仅不会说,而且在这念头冒出0.01秒的时候,就已经把它打压下去了。
然而打压下去了,你的表达也就成了温吞水了。尽管你可能还会使用一些技巧,知道如何将句式排列整齐,知道适当反复,知道多种感官并用等等,但你说的话就是不够吸引人,就是让人记不大住。比如下面这位老妇的表述,貌似挺会总结,挺有条理,可惜全是陈词滥调(简直有机关公文的风范):
没流量的可以看下面的文字:
快乐
孩子回家时,是母亲的快乐
结婚33年,丈夫回家后
对我微笑,然后亲吻我
这是一个女人的快乐
快乐是听见我的孙子们叫我奶奶
当他们这么喊
你就觉得自己变老了
但这也是一种快乐
同样是在见到很想见你的朋友时
他们会想
“她来了 我们一起聊天吧”
这也是一种快乐
早上起来时候,从头到脚都很健康
这也是快乐
也可以是一场预兆丰收的大雨
快乐的种类许许多多
但同时,也只有一种
你活着,所以你快乐
前后两段视频,大家对比一下,体会一下吧。欢迎在留言区发起讨论。
最后说一下我的分答小讲上线啦。扫不了二维码的同学点这个链接就能看到啦。
![](https://img.haomeiwen.com/i95640/13ec25ccde578067.pn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