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活着,就得随时准备离开,你准备好了吗

活着,就得随时准备离开,你准备好了吗

作者: 纾凝 | 来源:发表于2017-01-09 19:31 被阅读705次

    (本文5173字,阅读时间10分钟)



    在这个世界上,生与死,是每一个人故事的起点和终点。死亡是一个终极归宿,从呱呱坠地,我们就迈上孤独的向死之路。如果我们没有罹患绝症或者遭遇意外,这会是一个缓慢渐进的过程。也许,我们有幸会经历作为一个人的全部的喜怒哀惧、悲欢离合,体验正常人生的全部过程,完成作为一个具体的而又形而上的人的全部的人格发展阶段。但,一切仍旧以死亡为终结。活着,就是奔赴死亡。

    然而,却有一些人,他们在活得最茂盛的时刻,生命戛然而止。全世界只有万分之零点一二的人会在36岁前患上肺癌,保罗·卡拉尼什(Paul Kalanithi)便是其中之一。保罗曾获美国斯坦福大学英语文学及人体生物学双学位,并于英国剑桥大学获得科学史与哲学研究硕士学位,以优异成绩获得美国耶鲁大学医学博士学位,即将获得斯坦福医学院外科教授职位并主持自己的研究室。2013年,即将抵达人生巅峰的保罗,忽然被诊断出患有第四期肺癌。

    保罗自己就是一名医生,他是神经外科住院医生,即将完成6年的住院医生生涯,曾经以医生的身份拯救过无数患者、也经历过无数病人死亡。至此,与死神真正狭路相逢了,作为神经外科医生和晚期肺癌患者,这令他有了双面视角去思考人性、生死和医疗本身。面对死亡,保罗最后的行动和思考,对于每一个人都有非凡的启示。

    面对这样一个目标明确、意志坚定、前途无量的青年才俊的人生。我们不仅悲从中来并心生疑惑?

    一、关于健康------专业医生的他为什么没有能够防患于未然?

    坦白的说,这是我最初听说这本书,最感疑惑之处?也是促进我即刻便打开书本的最重要原因。然而,书中,保罗只有回忆和记录,没有反思和追悔。关于为什么是我?为什么不是我?书中没有给出直接的回答。

    在《此生未完成》中,复旦大学青年教师于娟,一个晚期乳腺癌患者,对自己的疾病进行了长篇反思,并给了尚在健康中的我们很多忠告。从中,我们得以窥见那可能的导致疾病的诸多内因外因,譬如熬夜、胡吃海塞等不良生活习惯、装修污染和外部环境污染等等。这也算是于娟对自己的一个回答:为什么是我?李开复在《面死而生》中也有对“为什么不是我?”的深刻反思。藉此,他们都完成了作为绝症病人的心理重建过程-------从愤怒到否认到接受到寻求支持。

    我很奇怪的是作为一个医生的保罗却似乎只字未提绝症的可能原因。也许,作为医生,他更能感知到疾病的神秘性、复杂性和不可预知性,抑或,他不愿意承受反思自己而带来的自我否定感。斯人已去,一切无从探究。

    但是,作为一个对医学一知半解的我,还是忍不住从他的经历中,特别是他罹患肺癌前后的生活状态中寻觅蛛丝马迹,不管是否正确,我尝试寻觅出疾病的原因!保罗确诊前有约有一年的时间被严重的背痛、疲乏感困扰,而作为神经科住院医生的他,每天高强度工作14个小时以上,有时候甚至连续工作36小时,他一直以为是工作太累了,或者脊柱发生了病变。而首次检查时,连医生都觉得为了背痛而作核磁共振是没有必要的,而X光基本是查不出癌症的,于是,X光检查结果是没有问题,一切症状都被归咎于工作太累和身体机能老化。保罗已经接近他的“应许之地”------斯坦福医学院外科教授职位并主持自己的研究室、漂亮的游艇、共享天伦……他继续着世界一流医院的最严苛的住院医生的最后考验,但命运没有给他挑战事业巅峰的机会了……

    确诊前6个月,保罗背痛难忍、并出现剧烈胸痛、体重骤降、咳嗽。保罗和妻子都是医生,他们怀疑保罗可能是得了癌症,但都一直拒绝相信,直到CT 清晰地显示出他脊柱变形、一整片肺叶被侵蚀,保罗的肺癌已进入四期。

    保罗身体发出的求救信号,不可谓不多;作为医生的保罗,职业敏感性不可谓不足,就医条件不可谓不便利,然而,依然是硬生生地在36岁生命之树生长最旺盛的季节,成为了晚期肺癌病人。是过于专注于事业和目标?还是过于自信自己的年轻力壮?还是神经科医生的医学知识,令保罗对身体问题的判断发生了方向性的偏差……我们不得而知。

    对于生命,我们究竟能够掌控多少?关于疾病,我们究竟能预知几分?我不禁黯然。

    二、 关于绝症----- 如何治疗和如何死去?

    记得四年前,我和两位医生朋友喝茶,我提出一个问题:如果得了诸如晚期癌症等医学尚无办法的疾病,我们究竟该何去何从?两位医生相视一笑,不约而同地说,回家,安静地享受生命的最后时光,决不让自己的身体千疮百孔,最后人财两空。我问:为什么?两位医生说:作为医生,我们知道晚期癌症治疗的过程和后果,不愿意做毫无意义的挣扎。

    保罗确诊后,美国肺癌领域最顶级专家成了他的主治医师。根据病理结果,他先后进行了靶向药物治疗、化疗。他开始按照生命的长度安排生活了,如果是3个月,就陪伴家人;如果是24个月(2年)就进行写作,如果是120个月(10年)就继续他原定的职业生涯,斯坦福医学院外科教授职位并主持自己的研究室。一期治疗结束后,保罗出现了短暂的好转。一切似乎预示着他的生命还可以延续几年,保罗又回到了工作岗位,虽然身体依然衰弱,但是肌肉记忆依旧,他再次站在了手术台前,以惊人的毅力完成一个个复杂的手术。但是短暂的好转转瞬即逝,保罗又开始接受化疗,但是这一次化疗未能奏效,一切似乎都太晚了,癌细胞疯狂得生长扩散,脏器、大脑、骨骼……保罗告别了手术台,他开始加紧写作。他总想给这个世界留下点什么,而这本书《当呼吸变为空气》则是他生命之歌的最后绝唱。

    女儿八个月时,骨瘦如柴的保罗已经衰弱不堪,死神的脚步声已经越来越近了。这真是令人心碎啊!一面是新生女儿那如春笋般的茁壮成长,一面是身为青年却行将就木的无奈的衰败。

    最后的日子即将来临。保罗出现了呼吸窘迫,送往重症监护室的保罗依然清醒,在上了小型呼吸机之后,他的情况有些缓解,但是如果不上大型呼吸机,他的生命还是难以延续。令我感动的是他的家人在得知一旦上了大型呼吸机后,保罗将完全依赖设备维持生命,且神经系统会受到严重损伤,生命的意义何在?他们征求并尊重了保罗的意见。生命的最后日子,保罗回到了家里,除了镇痛的杜冷丁,他未再接受任何创伤性的治疗和抢救。在妻子女儿、双亲、兄弟的陪伴下,保罗安详平静地离开这个他曾经如此热爱,如此想作出更大贡献的世界。

    我们每个人终将离开,如何有尊严的死去?这是一个现在就要考虑的问题。不知死,焉知生?我对那些对安乐死立法的国家充满了敬意,这不仅需要理性,更需要勇气!安乐死是对一个人尊严的最后的保护,而保护了个体的人的生命的尊严也就保护了人类整体生命的尊严。当一切治疗都无法奏效,生命的新陈代谢不可逆地走向终结,请让他(她)有尊严地离开。

    三、关于使命------ 生命的意义是什么?

    保罗出生于一个印度裔移民家庭,父亲和哥哥都是医生。保罗是一个灵性发展非常早的人。在母亲的启蒙下,在美国亚利桑那州的沙漠里长大的保罗,从小就迷上了文学。而当他在斯坦福大学英语文学专业学习时,他却听到了冥冥中的使命召唤,他想要了解生命的秘密,如果说文学是属于人类的精神和灵魂的,那么这个充满了灵性的生命的载体就是一个实实在在的身体,于是,他花了极大的精力和时间同时修习了人体生物学专业,并在导师的建议下,在本科毕业后,赴英国剑桥大学学习,并取得科学史与哲学研究硕士学位,在对人的身心灵做了如此全面而深入的探索后,他成为耶鲁大学的医学博士生,开始了一个真正的临床实习医生。

    “人类是一个生命体,遵循自然法则,很遗憾,这些法则就包含一条:熵总是在增大的,生命是无常的。疾病,就是分子的顺序打乱了,生命的基本要求就是新陈代谢,而死亡,就是新陈代谢的终止。”

    如果说医生都是治病救人的,那么神经科医生,无疑是医生中最贴近人的灵魂的那一种。脑部控制着我们对世界的感知和经历,任何神经上的问题都迫使病人和家属去思考:到底是什么,才赋予生命以意义,从而值得一活?

    “每一次脑科手术都不可避免地成为我们对自身本质的一次操控。” “神经科医生常常在为病人保命和保住个性之间而备受煎熬。”在人类的下丘脑、前额叶、海马体…..这些与人类本质的灵性属性紧密相连的部位进行手术,稍一闪失,可能就会导致病人的记忆消失、语言功能障碍、个性突变……所以说那些诊室和手术室里集合了生命、死亡和意义的问题。神经科医生面对的问题不仅仅局限于生存还是死亡,他们往往要帮助家属和病人做出这样一个残酷的决定:生命的意义和如何在生命的意义和肉体的存在中进行取舍平衡。

    神经外科没有宽宥,必须追求完美,这是病人的生命和意义的最后的阵地。保罗几乎是兴奋地主动选择了神经外科,这样的工作,令保罗充满了使命感和责任感,那些他从童年启蒙他心智的书籍中萌发出来的道德感和理想主义情怀,终于在他做出专业选择、工作选择的关键时刻时成为了指路灯塔。虽然,这个世界上99%的人的工作选择是基于薪水、工作环境、工作时间。但是,保罗却毅然决然地向着最艰难的那座山峰奔去。

    保罗为此付出了惨痛的代价,在医学院毕业后,他们夫妇在加利福尼亚开始住院医生生涯。在斯坦福做实习医生的6年的时间,保罗每周工作100小时以上,美国的医师培养的严格,令很多人不得不中途退出,但是保罗用健康为代价,坚持到了最后一刻。

    作为住院医生的保罗在与死神和疾病的较量中明白:作为一个医生,“专业技术上的出类拔萃,其实是一种道德要求。光有一颗好心是不够的,关键还是要靠技术。有时候,一两毫米的差距,可能就是悲剧和胜利的分水岭。”

    在这些日子,他实现了他部分使命-------“追寻死神,抓住他,掀开他神秘的斗篷,与他坚定的四目相对。”为此,保罗“尽可能地远离所谓的物质追求,远离自我那些微不足道的小事,直达生命的核心……找到某种超然卓越的存在。” 即使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都没有为此而后悔。

    我常常在想:那些听从内心召唤的人,往往走的是一条少有人走的艰难道路。付出的代价也往往特别巨大,我们究竟是随波逐流还是特立独行呢?我知道,有的人,生来就是要成为自己的。也许,我们并不理解他们。但是,至少,我们可以尊重他们的选择,尊重他们的独立人格。从某种程度上说,他们替那些跟随潮流的沉默的大多数活出了作为独立个体的尊严和价值。

    四、关于疾病-----重大疾病在对我们说什么?

    人仿佛是世界上最健忘的一种动物,好了伤疤就会忘了痛。重大疾病仿佛就是上苍派来的信使,这个信使要传递什么信息呢?

    2005年,罹患胰腺癌,手术“康复”(后来通过《乔布斯传》获知2005年乔布斯的胰腺癌手术时,癌细胞已经扩散)回来的50岁乔布斯在斯坦福大学的毕业典礼上致辞,告诫那些即将毕业的莘莘学子们:“没有人愿意死, 即使人们想上天堂, 人们也不会为了去那里而死。但是死亡是我们每个人共同的终点。从来没有人能够逃脱它。”

    “你们的时间很有限, 所以不要将他们浪费在重复其他人的生活上。不要被教条束缚,那意味着你和其他人思考的结果一起生活。不要被其他人喧嚣的观点掩盖你真正的内心的声音。还有最重要的是, 你要有勇气去听从你直觉和心灵的指示――它们在某种程度上知道你想要成为什么样子,所有其他的事情都是次要的。”

    我想乔布斯告诉我们了重大疾病的给我们的第一个启示----听从内心声音,不要人云亦云,成为自己想要成为的样子。

    重大疾病还告诉我们什么呢?

    保罗一直喜欢文学和写作,在他的生涯规划中,前二十年做医生做研究,后二十年写东西。但是,重疾的降临打乱了原有的生命节律,他开始拿起笔,开始了早已热爱的写作。

    又有多少人在日常的工作和生活的忙碌中,忘记了自己的梦想,自己的目标,他们总以为时间很多,机会很多,却不曾想到未来和无常,无人能够预料究竟哪个更早来到?

    “重大疾病不是要改变人生,而是要将你的人生打得粉碎。感觉仿佛神迹降临,强烈的光突然刺进眼睛,照射出真正重要的事情。”因为,“面对死亡,很多决定都显得迫在眉睫,没有退路,容不下一点优柔寡断。”

    重大疾病告诉我们:不要拖延、即刻行动,去做你想做的事情、该做的事情。

    保罗和妻子露西在癌症确认前,遭遇婚姻危机。保罗的癌症让他们确认了彼此的深爱,并坚定了共同面对的决心。保罗治疗前在精子银行留下健康的精子,后来在与妻子多次沟通后,他尊重妻子的选择,用试管婴儿方式生育了女儿。

    重大疾病在提醒我们珍惜那些生命中真正爱你的人,和你爱的人。也许我们都是把最美好的一面留给了同事、同行、陌生人,而在生命的尽头,陪伴我们的会是谁呢?

    如果,爱已逝去,就让关系结束吧!既然不再相爱,就要给彼此一个自由的选择。不要恐惧分离,因为世界上最悲哀的事情莫过于同床共枕的人却形同陌路。

    如果爱还未走远,那就去勇敢地表白,不要怕被拒绝,没有人会拒绝真爱的表达。真正令人终生遗憾的是你没有勇气去做你想做的事情,而不是你做了想做的事情却未能成功。

    此刻,也许,我们身强力壮;也许,我们疲惫不堪……是否,我们可以停下匆忙的脚步,让自己安静下来,深入思考,生命,对你的意义;你,对这个世界的意义。

    生命充满了希望和意义,同时也充满了未知和无常,活着,就得随时准备离开。向死而生、以终为始,即刻就去创造、去贡献、去爱。让我们在保罗字里行间的沉默中,倾听自己内心的回音吧!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活着,就得随时准备离开,你准备好了吗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aphb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