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
人之道,损不足而益有余。“
这是老子在《道德经》一书里的一句名言。
说的是一切事物,唯有建立在平衡的基础上,才能有发展的可能。
一旦有一端走向极端,就会导致内在的冲突和矛盾爆发。
大的规律是按照天之道,是公平的,是一直平衡的,就像大海上的波浪一样,不可能掀起滔滔巨浪。
如果滔滔巨浪掀起来了,马上又恢复平静,它虽然有波浪起伏,但总体海平面是平的。
这个事情都在变化,但是趋于中间线,无论上下变化,总体趋于中间线。
所谓的权势、钱财,也都是这样的,它是一种能量,有的时候社会需要你去担任这个责任,你就去担任了。可是这不是永远属于你的,然后又恢复平静,你又回到百姓中去。
人世间如果你是拥有是的那种家庭,那天之道就让你逐渐逐渐减损,减损到慢慢恢复到平均线这里。
“不足者补之”,如果你真的特别不足,慢慢给你补足。所以整个社会是一个平均的状态。
在人类社会也是如此,您说家里边有财富,一直有财富,我们家打唐朝都是富翁,一直到现在我们家都是富翁,这样的人全中国几乎是少有的。 不知道友友们听说过有这样的家族没?
在新语里,就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
赵王司马伦是司马懿的第九个儿子,梁王司马肜是司马懿的第八个儿子。
赵王和梁王都是晋武帝司马炎的叔叔,是晋惠帝司马衷的九爷爷、八爷爷。
梁王和赵王都是皇帝的近亲,当时的显赫权贵。
而裴楷出身著名世族“河东裴氏”,年少时就有名于世。他是东汉尚书令裴茂之孙,曹魏冀州刺史裴徽之子,西晋司空裴秀的堂弟。
裴楷请求梁王和赵王他们两个封国每年拨出税钱几百万来周济那些贫穷的远亲。
有人指责他说:“何必跟人乞讨钱财自己做好事?”
裴楷说:“从有余的地方拿些资源给不足的地方,这是天道。”
裴楷的回应其实指出了一个玄妙的自然法则。这就是老子说的的“损有余而补不足”的法则。
然而,裴楷敢于做出这种看起来像是乞讨的行为,除了是因为他深知这一自然法则,更是因为他具有正义的品性。
他个人并不贪财,生活上他也不追逐豪奢的消费,而是过着俭朴的生活。
但当他跟权贵打交道时,总会时不时向地方索要衣服、车马之类的财物,过后施舍给穷人。
他这么做没有个人目的,而仅是出于他个人的正义和理想。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
人之道,损不足而益有余。”
这个意义上说,天之道还是比较公平的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