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2363845/a895a05635a47d73.jpg)
父兮生我, 母兮鞠我。拊我畜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欲报之德,昊天罔极!—《诗经•小雅》
广大国人对孝道都略知一、二,通俗的说要奉养父母、要侍疾、要对父母好、对父母敬、对父母顺从等等,这些大家都知道。当代对上述的理念是什么态度,是怎样的社会心理?
无论对父母好、还是敬和顺从等,根本的还应在于“爱”, 社会上大家都有爱心,彼此相爱,其实可以解决几乎所有社会问题。也正因为做不到、做不好彼此相爱,很多社会问题就滋生了,根本源于此。
孝文化的奠基者孔子,是怎么讲孝的呢?我们说两条,孝的最低标准和最高标准。先声明这“最低”和“最高”,每一个人学习以及实践后都有自己的答案,因为知行合一 ,只有你做了才有答案。“最低”和“最高”,是每一个根据自己的践行体会的 ,没有“标准答案”,但是我们可以找到出处究,
选一个 最低标准,出自《论语》: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什么是孝呢?你什么都不用做,也不用为父母奉献任何东西,只要别让父母替你操心、忧心就行了!恭喜你!你已经是大孝子了!今天做到这一点中国孩子都比较困难。 很多也是家长的原因,一切包办,求学上下课接送,补习班,大学后有的工作还是父母寻找的.....
如果选一个最高标准,是《论语》中的另一句话: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色难,最难是脸色。永远保持和颜悦色,不给父母脸色看,最难!
事亲的时候,最难的是始终保持愉悦和婉的容色,没有一丝一毫的厌烦和“礼敬疲劳”,没有“累觉不爱”,那才是最难的!《礼记·祭义篇》说:“孝子之有深爱者必有和气,有和气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正可做这一条的注脚。俗语说"久病床前无孝子” 就是一个反例的故事。
其实子女爱父母比父母爱子女要难,甚至难的多。父母看到子女出生了,为人父母和天伦之乐的巨大喜悦油然而生,看着孩子天真可爱的长大,又有自己的形象和影子,哪怕有种种的不是,不爱才怪呢?但子女看父母就不同了,他们记事起, 可能父母已经老了,或者青春不在了,孩子们又没有对父母他们童年和青春勃发的的记忆,何况孩子们也无法选择自己的父母和出生,更重要的是世界上没有一个完美的人,连一个都没有。
现在一讲孝,人们就想到“二十四孝”,每次要宣传孝,街道办就把“二十四孝”喷绘在一条街的宣传栏。这“二十四孝”是个什么东西呢?而非孔子《论语》中的礼节与孝道,而是糟粕过分强调愚孝。 从孔孟之道来说,我们理解的要从全面性。
家庭是第一所学校,也是终生学校,家庭更要重视自我学习、反省改正、以及学习建立健康正确的亲子关系,以及亲子之间相互学习等等。同时,电视上的娱乐综艺节目那么多,但是有人生意义价值的内容却很少,真的对一个人能产生正面积极意义,帮助一个人改变提升自我和生活内在质量的内容却很少,亟需改变。
因此,子女要尽量的去理解、换位思考父母的成长环境, 进而才能理解父母的性格和种种行为特点,进而也能推而广之,在和其他人交往时也能如此思想,则人际关系顺畅的前景就会比较乐观。当然子女在不健康的父母和家庭环境中成长起来,自身也会受到不少负面影响,因为本文是说孝道,那笔者就侧重于子女的言行和努力,那这样的子女就要通过种种努力,首先战胜自己的负面影响和环境,各方面做好了,才能帮助父母改善,这是为人子女的责任。要解决这个问题,社会能做的是帮助引导和建立父母及子女都能终生学习和自我反省改正进步的社会氛围和舆论导向,不能一味的、片面的强调孝,而忽视父母及子女各自存在的问题,这样才能真正的尽好孝。
当然作为子女尽还是做好了一切本分,当通过子女的积极影响,父母变得越来越好,子女们也会越来越由衷地爱戴父母,为此良性循环就很好的生成了。
孔子说的“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感恩,狭义说就是感激父母,广义说,就是感激自然,感激社会,感激所有帮过自己的人。推恩及人,有了养亲、敬亲、尊亲的孝道之心,对父母由衷的有爱,如何尽孝就不是一个困难问题。
心中有爱,让爱的暖流流动起来,我们从物质到精神方面给与父母相应的爱,因为未来的有一天,我们也是希望得到同样爱的温暖。
![](https://img.haomeiwen.com/i2363845/86140ca6a465b51b.jpg)
![](https://img.haomeiwen.com/i2363845/40811994611c7ff1.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