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这里整整一周了,再次感叹,好像过了很久很久。
今天周五,大部分专业周五都没有课,而我这个大怨种,一天的课。
其实不算是传统的上课,是小组讨论,英文名叫workshop。第一次接触这种形式的教学,给我带来很大冲击。我在国内读过研究生,对学术那一套不算很陌生,可今天一节课,我就觉得自己原形毕露了。
tutor英语口语不如人是一部分原因,班里有的同学口语流利的浑然天成,而我只能阿巴阿巴。有一说一,我从前不觉得自己口语拉胯,“听、说、读、写”四项中,口语一直是我的提分项。可是面对学术讨论……只能说考试分数它只是个分数而已,我也只是菜鸡而已。
另一个冲击点是我们的学习方式。
到了这个阶段,特别是文科,老师基本已经不会给出任何确定的答案,只是把基本的理论和原则告诉我们,甚至一个理论也有好多种版本,比如xx学者这样解释,xxx学者那样认为……一切都靠自己理解和思考。
这在国内是很难见到的。
我无意对比两种教育模式,因为如此复杂的内容肯定不能用好或不好来界定,三言两语也说不清。不过今天一天每个教授都提到了一个词:批判。
批判性思维的确是我缺少的。我一直希望有人告诉我什么是对的,然后我快速接受这个可信的答案,但其实保持一部分理性批判才是做学术应该有的态度。
或许这种态度已经贯穿到他们生活方方面面,所以他们才动不动抗议游行?
再说说第三点震撼,来自学习内容。
说实话,我期待的教育学学习是更实践一些的内容,比如少年儿童成长规律、教学论、课程设计之类的内容。实际上我学的课程是教育哲学、教育政策、跨文化教育与社会关系……没错,我的第一反应跟你一样,学这些有什么用?
我从看到课程第一眼就在思考这个问题,包括今天也在思考。我考虑过换到更实践的方向,比如教育统计学之类的,但还是没有,因为目前的方向必修课最多,我有最大机会去了解自己想要学习的到底什么。
今天小组讨论时,画风一度跑偏,甚至讨论到一些我写了就会被锁的内容。当然和低俗无关,和政治有关,毕竟我的课叫教育政策……
当时的气氛就像一群愤青在吐槽,吐槽各种社会政策的缺陷,以及政策制定者的愚蠢。我甚至已经在思考要不要退学换个专业了,这玩意到底有什么用?
下课前最后几分钟,我实在憋不住问了教授:我们学习这门课的目的到底是什么?为了批判社会吗?
教授跟我说了上面提到的那个词:批判性思维。
我突然就意识到,我是不是太习惯于接受正确的东西了。我以为的教育,只是发生在学校里面的教育,实际上关于“教育”的概念本身,就有广义和狭义的理解。总要有人来宏观的看看这个社会,看看它是不是一切顺利,运转良好。
我,甚至我的教授,也许一辈子都没有办法成为政策制定者;等我回国以后,可能连讨论的机会都很少。但是批判性思维,一定是每个人,以及我们下一代有必要学会的。
突然想到刻在德尔菲阿波罗神庙墙上的那句话,后来被苏格拉底广为流传——认识你自己。
当然吃吃吃也是每日必备话题。
14寸!和小何忘记了14寸多大于是……吃不完只能打包带走。
然而辛辛苦苦偷偷带回图书馆,晚上回家一出门……fine
图书馆OS:你能带走的只有知识!
披萨拜拜大家拜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