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我以为下半辈子是离不开健身房的,每周刷胸、刷背、刷腿、做有氧,似乎如同必修课一样镶嵌在自己的生活中。不成想,当刚刚办完三年的健身卡后,过完年健身房就宣告倒闭,至此,我也就和这规律的健身房生活告别了。
其实也完全可以再办一张健身卡,但想来,一是对不起我那几千块白花了的卡费,二是也可惜了家里的哑铃、弹力带、跳绳等诸多谨慎器具。所以,干脆我就时不时的宠幸下这些设备,也免去了来回去健身房的通勤成本。唯一遗憾的是不能在健身后在健身房里肆无忌惮的来个热水澡了。当然,一到冬天,健身房里的热水器也时常罢工,说是设备故障,但谁心里都明白,只是老板在惨淡的经营下的一种节省运营成本的方式。
既然不能去健身房了,没法利用各种大型组合器械、杠铃这种上大重量轰炸肌肉了,那所以得训练类型就得因地制宜的做调整。以前我曾一度痴迷于大负荷的力量训练,如今自己也终于明白了自己人生的生理极限在那里,健身毕竟首先是为了健康,保证不受伤是最重要的前提。
之所以会有思维的改变,要追述到一年多以前的一次受伤了。深蹲和硬拉是骨骼发出那一刹那的异响,以及脊柱随之伴随而来的刺骨疼痛,让我瞬间明白了,力量的负荷就到此为止吧,这就是我有关力量训练的终点站了。我也终于明白了在很多影视节目里、书籍里,一个苟延残喘的人,非常清楚自己的大限就在眼前。
我一度对此非常怀疑,人怎么可能知道自己将要,甚至马上就要死去呢?通过那次受伤,我开始有点明白了,自己的身体会在内部与自己沟通,给给人传递非常清晰的感知信息,似乎就在说,“嘿,就到此为止吧,你没有时间了,该结束了,该离开了”。
这让我想起我姥姥去世的情景,当时她老人家躺在病床上,家人们都到齐了,我是最后一个到的。当我刚刚僵硬的矗立在老人病床前,她眼睛睁开一条细细的缝隙,我能看到那双已经好几周空洞的眼神闪烁着晶莹的微光,那是一双看着我的目光,一双看向未来的目光,之后没几秒钟,姥姥的心脏就停止了跳动,之后是周围人撕心裂肺的哭嚎,在之后就是标准的操作流程。那时候我并没有过度的痛哭,我只知道世界上最疼爱我的人去世了。
再说回到健身这件事,我想当我放弃常规的健身房训练,反而可以让自己走出去,进行多样化的训练,比如我真的买了一辆公路自行车,每周骑个上百公里。同时会在父母住的小区游一次泳,天气暖和了可以恢复户外的长跑,以及在后面的小区利用一些器械做引体向上和双杠臂屈伸。
以前很多时候只把健身局限在一个狭隘的空间里,大脑里想的优先级最高的也是各个肌群的维度,但终究我还是要认清自己,去践行已经知道的健身的本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