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22:00点了刚从考场回来。考完了,但是没有轻松的感觉。
这是我第四次参加注会考试了,第一次是13年、然后14年,那会儿还在学校,时间多,但是主要用来玩了,没有认真考,也没有明确的目标将来要干什么,每年过一科。
15年、16年都没有考,去年要不一次过四科的话第一科就会过期。所以我报了四科,这一计划是15年做出的,但结果是我只过了一科。
到18年,第一科已经过期了,如果不过四科的话第二科也会过期,所以不得不再考四科。事实证明我和学霸区别巨大,今年四科之前都复习过,但仍然复习得很辛苦,结果还不知道如何。
从我考试的经历来看,第一个教训是要早定目标。在学生时代就应该对自己将来要从事的行业有较清晰的认识。那样我应该在考与不考之间有明确的选择,那时候完全没有这样主动思考的意识。
第二个教训是对未来不确定性的准备不足。考注会其实有预防未来不确定性的作用,注会证书还是在市场上认可度较高的,但自己动力不足,一直拖延到不得不考,这样就比较被动了。要考就应该一鼓作气考下来。
这两个教训都是对自己未来工作的认知不到位,这也是身边多数人欠缺的,学校没有教学生人生规划,学生也没有这样的意识,这也是多数中国学生存在的问题吧,更遑论见识与格局了。
第三个教训是准备的意愿比取胜的意愿更重要。要把注意力放在准备上,结果只是准备的副产品。
第四个教训是学习是一场战斗。学习过程是比较幸苦的,复习最后阶段就和战斗差不多了。
第三第四个教训之前都写过专门的文章,也是在复习过程中用来鞭策自己的。
记得之前考完试都会后悔自己没有努力复习,但这次没有,觉得自己差不多尽力了。如果未通过明年继续即可,这种态度即是“尽人事,听天命”。
任何考试心态都非常重要,我高中时候的同桌和我学习差不多,但一遇模拟考试就发挥失常,考试不如我;我弟模拟考试很厉害,一到高考考场就高不到高分。这都是心态问题,而我一直是发挥比较稳定的,考后不会受到已考科目好坏的影响,这也是“接受自己不能改变的”态度。
从心态来看,注会考试就是一场关于不确定性对情绪扰动的活动。即使最终能够考高分的人在考后也觉得自己未必能过,这是由考试的难度和人对于不确定性的过度担心导致的。
一个很明显的情绪变化是在第一遍做题的过程中觉得自己答得真差,但是回头检查一遍会觉得自己答得还不错,很多答案都能确定。我觉得这是人对不确定性的危害在心里积累和放大导致形成的,而人倾向于忽视自己做正确的题目。
很多情况下,正是我们的情绪影响了结果,而非事实。
以上是简短的复盘。以后可能从别的角度再次进行复盘,复盘是个好习惯,我还需要养成并让其发挥更大的作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