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小学篇】第一章:听话教育

【小学篇】第一章:听话教育

作者: 登徒子WY | 来源:发表于2021-06-15 14:57 被阅读0次

    孟子·尽心上》有这么一段对话:

    桃应问曰:“舜为天子,皋陶为士,瞽瞍杀人,则如之何?”

    孟子曰:“执之而已矣。”

    “然则舜不禁与?”

    曰:“夫舜恶得而禁之?夫有所受之也。”

    “然则舜如之何?”

    曰:“舜视弃天下犹弃敝蹝也。窃负而逃,遵海滨而处,终身然,乐而忘天下。”

    其大意是:陶应问孟子如果舜的父亲杀人犯了法,舜应该怎么办。孟子则回答:舜应该放弃天下,带着父亲逃跑到海边去过与世无争的生活。

    这一问一答间,充分体现了儒家文化所推崇的“至孝”理念。“仁”是儒家思想的内核,而“孝”则是“仁”的根本。所谓百善孝为先,这一理念贯穿了中国两千年的思想文化史,成为了中华民族世世代代的基本核心价值观念。值得一提的是,“孝”在后来慢慢地与“顺”字连用,组成了“孝顺”这一让我们每个人都耳熟能详的词语。但到了今天,我们似乎已经很少用“孝顺”这个词语去评价一个孩子了,转而代之的则是“听话”一词。

    “听话”其实是一个现代词汇,也是现如今我们评价孩子最常用的一个词语。无论是父母还是老师,对孩子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孩子,你要听话。”包括我在内,我相信绝大多数人小时候都经受过这样的“听话教育”,特别是90后的一代人。但是同时我也坚信,我们小时候很少有能够做到真正听话的,哪怕是那些看起来好像很听话的孩子,他们的听话也都不是发自内心的。为什么这么说呢?

    其实在教育孩子的时候,特别是还在儿童时期的孩子,想让他们听话是极其简单的。让小孩听话,家长们最常用的方法无非就是引诱、威胁、恐吓、欺骗甚至是惩罚等等,往往都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可以说是屡试不爽。因此在现在看来,中国的大部分儿童都能表现得很听话。但使他们听话的原因却不尽相同,有的是迫于对父母责罚的恐惧,有的是通过利益的引诱,有的是单纯的想讨父母开心,有的则是想获得父母和老师的认可。但是基本上没有哪一个孩子会站在自己的立场上考虑:我为什么要听话?

    所谓“听话”,通常来说就是在家要听父母的话,在学校要听老师的话。可以说我们每个人小时候都被打下了“听话”的思想烙印,然后又将通过我们转移给下一代。小孩子一定要听大人的话,这似乎已经成了天经地义的事情,很少有人会去质疑或者是产生质疑的思想冲动。人的身体病了往往能够很容易察觉,但是人的观念病了,大多数人可能一辈子都察觉不到。现在即是如此,将“听话”作为对儿童教育的唯一理念,成为了中国家庭对孩子的教育观念的最大病症之一。

    现在我们将目光转回到古代。中国古代很讲究孝道,但却并没有说要孝顺。孔子和孟子都说要孝,但也没有说一定要顺。

    孝经谏诤章第十五中记载了一段很经典的对话,其大意如下:

    曾子曰:若夫慈爱恭敬,安亲扬名,则闻命矣。敢问子从父之令,可谓孝乎?子曰:是何言与?是何言与?昔者天子有争臣三人,虽无道不失其天下。诸侯有争臣三人,虽无道不失其国。大夫有争臣三人,虽无道不失其家。士有争友,则身不离于令名。父有争子,则身不陷于不义。故当不义,则天不可以不争于父,臣不可以不争于君,故当不义则争之,从父之令,又焉得为孝乎。

    “孝”是孝敬的意思,“顺”是顺从的意思。古人很讲究“孝”,但是并没有强调“顺”。哪怕是到清朝李毓秀所编撰的《弟子规》中讲到孝,也仅仅是讲“首孝悌”,并没有将“孝”与“顺”连用。因为古人都知道,父母的话不一定都是对的,因此不能事事都顺从父母。如果顺从了父母的过错,陷父母于不义,反而是不孝。但是现在却恰恰相反,我们很少会要求孩子要做到“孝”,但却百般要求孩子一定要“顺”。所谓“顺”,不就是现在我们所说的“听话”吗?对于古代传统文化,我们往往提倡取其精华而去其糟粕,但是在教育理念上,我们却把最精华的东西舍去了,反而把古人都反对的理念糟粕继承了下来,这又是什么道理呢?

    古人包括孔子和孟子不提倡对父母百依百顺,是将父母不一定是对的作为论证前提的。但其实这个道理十分浅显,也根本不需要去论证。因为即使是论证,仅仅从这个方面也是远远不够的。为什么这么说呢?试想,就今天而言,如果父母是错的,当然不能听;那如果父母是对的,就一定要听吗?我看不然。

    在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国人的思想逐渐开放,对很多事物的判断都不像古代那样只有一个标准:要么对要么错,要么白要么黑。很多东西现在看来是错的,也许将来就是对的;而现在看来是对的东西,将来也有可能是错的。甚至还有一些东西,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都无法判断它到底是对的还是错的。例如我小时候家境不好,父母对我的期望很高,满心期待我能考个好大学。但是我那时又很喜欢看课外书,而父母则总是以耽误学习来劝诫我少看课外书,那么我是听还是不听?这个问题现在看来很好判断,我可以以读书的各种好处作为理由对他们进行反驳。但在当时我们都还小的时候,哪里知道这么多的大道理呢?我们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是发自于内心最真实的喜爱罢了。然而不要说是父母,哪怕是学校的很多老师都反对学生将太多精力投入到课外阅读上,美其名曰为了不耽误学习。那么这又该怎么判断对错呢?我想这种现象应当相当普遍。

    其实,对孩子进行“听话”教育,本质上就是对孩子独立人格的否认,和对孩子的思维辨识能力不信任。在中国,孩子完全就是父母的附属品。我们的家长总是认为孩子还小不懂事,然后就以自己是过来人的身份和所得到的所谓人生的经验,去要求孩子应该这样不应该那样,将自己的意志强加在孩子的身上,而不去考虑孩子内心最真实的想法。其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让孩子“听话”,听话就是好孩子,不听话就是坏孩子。有的孩子哪怕是长大了到了填报高考志愿的时候,父母都会去横插一脚甚至代替孩子填,这一现象很值得我们思考。

    难道所有的孩子都不“懂事”吗?其实不然。当孩子学会说话并且能够通过语言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的时候,他们就已经具有独立的思考能力和自我意识了。但是由于父母意志的长期压制,孩子们的自我意识会逐渐内敛。这并不是说他们会丧失自我意识,恰恰相反,孩子们的自我意识会在父母的意志压制下逐渐变得强大。

    因此5岁以下的孩子常常会以哭闹的方式来反抗父母和表达自己内心的不满,这是因为他们的自我意识还没成熟;但是5岁以后,除了遭受到体罚,孩子们已经很少会通过哭来表达不满了。因为他们知道年纪小的小孩子(即两三岁的孩子)哭会得到父母的安慰,但是大孩子(即5岁以上)哭往往会遭受到更严重的惩罚。慢慢的孩子越大越知道千万不能和父母对抗,相反顺从父母就会得到奖励。于是中国的孩子在儿童时期会显得很听话,但是正如前面所说,大多数孩子的听话都不是发自内心的。当然也有一些父母从小就溺爱和纵容孩子,造就了孩子天不怕地不怕的娇惯性格。中国式父母就是如此,要么过分压制,要么过分溺爱或者是放任不管,很少有父母会站在客观的角度理性地去引导和教育孩子。同时,在这两类父母中前者又占了大多数。

    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未来都有无限种可能。但是我们的“听话教育”却要把孩子们塑造成一模一样地听话的人。通常情况下来讲,小时候很听话的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可能会逐渐丧失独立思考的能力,只知道服从权威,不能、不敢甚至是不想对现象或事物提出质疑。对此,德国著名心理学家海查做过一个实验:他分别对100名“不听话”儿童和100名“听话”儿童进行长期的追踪观察,直到他们长到青年。结果发现那100名“不听话”儿童有84%的人有主见、独立性强、敢于提出质疑、具有很强的决断能力;而那100名“听话”的儿童中,仅有26%的人达到了以上的标准。这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当然也还有一些小时候很听话的人长大了可能会变得圆滑。这里的圆滑主要是指他们非常善于迎合体制,甚至是利用体制来为自己创造利益,对此北大的著名学者钱理群先生有一段很经典的论述,这里我认为有必要全文引用:

    一天我去上课,看到一个学生坐在第一排,他对我点头微笑很有礼貌,然后我开始讲课。在一个老师讲课的时候,他对教学效果是有一些期待的,讲到哪里学生会有什么样的反应,等等。因此,我很快就注意到,这个学生总能够及时地作出反应,点头、微笑,等等,就是说他听懂我的课了,我很高兴,我就注意到这个学生了。

    下课后他就迫不及待地跑到我的面前来,说“钱老师,今天的课讲得真好啊!”对这样的话,我是有警惕的,我也遇到很多人对我的课大加赞扬,但我总是有些怀疑,他是否真懂了,不过是吹捧而已。但是,这个学生不同,他把我讲得好在哪里,说得头头是道,讲得全在点子上,说明他都听懂了,自然也就放心,不再警惕了。

    而且老实说,老师讲的东西被学生听懂了,这是多大的快乐!于是我对这个学生有了一个好感。如此一次,两次,三次,我对他的好感与日俱增。到第四次他来了:“钱先生,我要到美国去留学,请你给我写推荐书。”你说我怎么办?欣然同意!但是,写完之后,这个学生不见了,再也不出现了。于是我就明白了,他以前那些点头微笑等等等等,全是投资!这就是鲁迅说的“精神的资本家”,投资收获了我的推荐信,然后就“拜拜”了,因为你对他已经没用了。

    这是一个绝对的利己主义者,他的一切行为,都从利益出发,而且是精心设计,但是他是高智商、高水平,他所做的一切都合理合法,我能批评他吗?我能发脾气吗?我发脾气显得我小气,一个学生请你帮忙有什么不可以?这个学生有这个水平啊。但是,我确实有上当受骗之感,我有苦难言。

    这就是今天的北大培养出来的一部分尖子学生。问题是,这样的学生,这样的“人才”,是我们的体制所欢迎的,因为他很能迎合体制的需要,而且他是高效率、高智商,可怕就在这里。那些笨拙的、只会吹牛拍马的人其实体制并不需要,对不对?就这种精致的、高水平的利己主义者,体制才需要。这样的人,正在被我们培养成接班人。我觉得这是最大的、我最担心的问题。

    显而易见,钱理群先生所说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们或许从小善于用听话和努力去迎合老师和父母,长大了自然也能迎合别人或者迎合体制。一个人的思想行为和性格都是从小养成的。所以小时候那些听话的孩子,长大后要么碌碌无为平淡一生,要么变成精致的主义者得以出人头地,但是很少有能够成为具有创造力的一流人才。古今中外莫不是如此。如果大家有兴趣不妨去做一个调查,看看古今中外成为一流人才的人中,有哪些从小是很听话并且中规中矩的“听话的好孩子”?

    “听话教育”本质上是一种扭曲的教育观念,它在很大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孩子独立人格的形成与发展。因此对孩子的教育一定要慎重,要理性。既不能一味地要求孩子绝对服从,也不能一味纵容孩子,而要承认每一个孩子都是具有独立人格的个体,更多地告诉他们是什么和为什么,通俗来说就是要跟孩子们多讲道理,引导他们去思考。这不仅是对父母来说的,对老师同样如此,因为父母和老师是孩子基础教育的两大支柱。如果这样的“听话教育”一直持续下去的话,伤害的不仅仅是孩子本身,还会影响到整个家庭乃至于整个国家。为什么我们国家的教育总是出不了人才?为什么诺贝尔奖等世界性的学术大奖基本上没有中国人?其原因虽然有很多,但是我们每个人从小所受到的“听话教育”却要负大半的责任。

    对孩子的基础教育好比种树苗,一方面要给它们创造良好的条件,一方面又不能过度去干扰它们的生长。因为我们需要的不是道路两旁千篇一律,长相和形态都相同的行道树,而是一片长满了各种各样参天大树的茂密森林。

    2019年9月23日于中南大学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小学篇】第一章:听话教育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awge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