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早晨六点钟的时候,出行的鞭炮声便陆续响彻整个村落。大年初一头一天,一挂响亮的鞭炮,庆祝着新年的到来,迎春接福咯。
这是大伯买的鞭炮,足足有整个麻将桌那么大,足长二十三米,简直让人叹为观止。
仔细一看烟花名称,哈哈,和我还挺有缘呢,888型,不知道是不是预示着啥呀,新的一年红红火火啊。
放完出行的鞭,男人和孩子需要去大厅集合,妇女们则需要准备早晨的饭菜,这是打我 出生以来村里就一直有的习俗。当然,我属于孩子呀。
大厅,是整个丁家仓庄人大年初一出行的第一个地方,现在里面供奉的是我们仓庄的各位世祖,包括我的爷爷奶奶。除了丁氏祖先以外,还供奉了一位很灵验的娘娘。幼年时听奶奶说过,丁家的一位祖先曾经带着娘娘的画像逃难,每次都能逢凶化吉,后来在仓庄这个地方落地生根,为了感恩娘娘的庇佑,特意设立娘娘会,每年会定期举办两次。这个习俗也一直被传承下来。大厅现在除了大年初一的聚首,还有每半年举办一次的娘娘会,仓庄人会每户缴纳一些香油钱,十里八乡都能过来求签祈福,同时享受最纯正的斋食。
来到大厅前,“丁家仓庄”四个字映入眼帘。题这个字的是我们村里一位教高中的老先生,当时在村里算最高文化了,现在应该也有七十高龄了吧。不过在我心中留下深刻印象的还是大厅改建之前题的字,水泥画出的“丁家仓庄”四个字端庄大气,尤其是“仓”字,人字头,下面包裹着其他笔画,特别像一尊观音娘娘,庇佑着她的子民。因为之前大厅是用于牛栏的,除了大年初一会收拾干净外,其他时候都是用来关牛的。随着农业的现代化,以及砖瓦房的老朽,多年前便重新改建了现在的大厅。
进入大厅里面,和“丁家仓庄”呼应的位置题写的是“耕读传家”,耕田可以事稼穑,丰五谷,养家糊口,以立性命。读书可以知诗书,达礼义,修身养性,以立高德。虽说和我们现有的发展形态已不完全契合了,但是,这种精神却值得我们祖祖辈辈一直传承下去。
大厅,应该会存在于每一代仓庄人的记忆中,新年伊始,我们能看到好多平时看不到的兄弟姐妹,父老相亲,这个地方,留下了太多的欢歌笑语和团圆。
中午我们去了丁氏宗祠。从我家去往祠堂,需要经过光明水库,这个水库养育了附近的一方村民。以前上小学的时候基本没出过怀宁县,每次作文要写旅游相关的时候,我的题材基本都是围绕光明水库而展开,这个应该是我当年见过最美的风景了。
水库的对面是一望无际的农田。以前一直有个梦想,希望回家发展农林业,然后特别得瑟地跟身边人说:看,这是朕给你打下的江山。
我一直很喜欢宗祠的这副对联,“皖国诗书第,江州礼义家”,特别能突出一个地方的文化底蕴。我是眼瞅着这个祠堂修建起来的。
五年级的时候开始修建,本来穿过一片丛林就能达到火车道,从火车道去上学时间上会节省很多。可是不久,这片丛林被伐,开始有人在这儿建房子,最初我们还以为小学要新建到这儿,期盼了好久,最后才知道是新的丁氏宗祠。
小学时代,我们还翻墙进去,被里面的各种罗汉画像吓到过,最恐怖的是一次下雨,我们偷偷溜进去,当时还在建设中,空荡荡的正厅说话都能有回声,我们并不知道里面有看守员,当那位大爷突然出现并说了一句“你们干嘛呢”,把我们几个小学生吓得脸都白了,从那以后,我们再也不敢偷偷溜进去了。
好几年没来过,祠堂修建的更加有模有样了。听说去年冬至的时候,还请了安庆市的戏班下乡唱戏,遥想上次在这儿听戏还是小学时代,一眨眼,这座宗祠已经远近闻名了。
“一元复始,万象更新”,特别适合形容大年初一。丁氏在我们这儿是个多么常见的姓氏啊,以至于幼年的我一直以为全世界的人都姓丁,可是去了更多的地方,见了更多的人,发现“丁”这个姓氏真的没有原以为的多,甚至有点稀少。小学初中的时候,班上大部分同学都姓丁,可是去了县城上高中,发现班上也就两三个丁姓,上大学后,整个学院可能就我一个这么个姓,才发现我们这个姓氏还真弥足珍贵呢。
下午去了小塘和柘塘,看,这就是传说中的洗衣板,好怀念使用莽锤的时光呀。
小塘和柘塘被一位大叔承包下来搞养殖,错,并不是养殖鱼,而是鸭类。今天有幸目睹了一群齐毛鸭和大白鹅列队出行,还是很壮观的。
站在柘塘埂上,顺手拍了一张四季青树。据说这棵树已有几百年的历史,小时候爸爸经常在那儿玩耍,后来哥哥也曾带我去树下玩过几次,但是到了弟弟这一代,曾经熟悉的小路已经无踪迹可循,这棵大古树见证了村里几代人的成长。
随着时代的变迁,很多东西终会消失于历史长河中,是否被打上了时代烙印并不重要,因为存在,所以存在。
网友评论